冬奥筹办中辛勤耕耘的人——阎宏亮:“追风逐雪”问天象

  “我现在做的就是我最引以为傲的工作。”北京市延庆区气象台副台长阎宏亮说。今年32岁的阎宏亮与冬奥结缘于2014年,研究生刚毕业的他参加工作后不久就接到了海陀山气象站建设的任务,当时他还不知道他们所建的海陀山气象站是在为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收集气象数据。

  “这次建设意义非同寻常,能为国家申办冬奥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真是太好了。”阎宏亮回忆道。2017年4月气象部门组建冬奥气象服务核心团队,阎宏亮成了其中一员,能同来自全国优秀的气象专家为冬奥会筹办做好气象服务保障,令他感到光荣和骄傲。

  延庆赛区现场气象服务团队共有11人。对于山地气象预报能力不足的问题,他们一方面从2017年10月起,连续4年在延庆开展天气预报实地冬训,为了验证山地气象的机理和自己的预报结论,团队队员都化身为“追风逐雪”的海陀斗士,不断徒步攀爬海陀山,用脚步丈量、用身心感受实况和预报的异同,不断探索和积累山地预报经验。另一方面提升对山地气象预报的理论知识,分批组织队员赴美国进行冬奥山地天气预报技术培训。

  “我们比较缺乏对山地气象的预报经验,最开始只是担心山里的小气候难把握。”但令他和同事没有想到的是,在爬山时就遇到了种种设想不到的困难。“海陀山山高、风大、气温低,我们要结合不同天气类型去山上做实况检验和体验,常常要在大风天、降雪等对赛事有高影响的天气,徒步攀爬海陀山感受不同海拔不同位置气象要素的变化。当时海陀山的条件我们叫‘四无’——无公路无水无电无通讯,山上只有一些羊肠小道,很多都在悬崖边上。”阎宏亮说。

  经过4年的理论学习、现场验证、讨论交流,如今团队对于海陀山的天气特点已经有了很好的把握。使用北斗卫星回传数据的自动气象站、激光测风雷达、天气现象的智能观测的“天脸”设备、融冻超声波测风仪等科技应用其中,针对冬奥高精度短临气象预报服务需求,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初步自主研发了新一代快速更新、无缝隙融合与集成预报系统,切实满足北京冬奥会“百米级、分钟级”精细化天气预报需求。

  “离冬奥会开幕只有一年了。未来一年我们要总结凝练4年来冬训积累的山地预报经验,将经验转化成客观算法,融入预报服务平台中,进一步提升预报准确率和工作效率。”阎宏亮说。(转自2月5日《中国体育报》08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