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实后盾倾力支持——海外训练成高山滑雪家庭主要选择

  曾经名动北京滑雪圈的“南山小狸猫”易骁飏之所以走上滑雪之路,完全是追随着酷爱极限与冒险运动的妈妈武彬的脚步,3岁时就跟着妈妈踏上了北京南山滑雪场的赛道,5岁就已经将南山滑雪场全部赛道“解锁”,并跟着爸爸妈妈从北半球滑到南半球,一年大半时间是在雪的世界中度过。

  易骁飏在滑雪这项运动中无疑是有着天赋的,这也与家庭对他的全力支持分不开。自从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小小年纪的易骁飏就有了为冬奥会一搏的心愿,妈妈武彬回忆说,当时孩子有了转竞技滑雪的想法后,全家就开始为他寻找合适的学校,“当时我给奥地利、德国、法国和瑞士的大使馆都写过信,告诉他们孩子具备不错的潜力,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因为瑞士方面的回应最为积极,所以我们就去实地考察了这个学校,最终决定把他送到那里。”

  在瑞士学习时,忙碌于雪场和课堂的易骁飏曾一度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过怀疑,生出了“不想继续练下去”的想法,还冲教练发了脾气。从教练那里了解到孩子的想法,武彬并没有责备和埋怨,而是带着儿子去旅游散心,把决定权交给儿子,“我会尊重他自己的选择,结果他还是觉得对滑雪有热爱,还想继续练下去。后来随着慢慢适应,而且可能因为有运动的底子,他很快学会了打冰球,而且打得还不错,和同学们也有了共同的话题和目标。”武彬说。

  因为成绩突出,2019年16岁的易骁飏入选了高山滑雪国家集训队,并成为队里唯一的“单飞”选手。“队里给了我们一些费用,我没有把这笔钱用来补贴自己的支出,而是又给他多请了两名非常有名的教练,这样就给他组成了一个教练团队。”武彬介绍说。

  同样在瑞士的还有张佳禾,她2岁4个月就穿上连体滑雪服走进了雪场,如今的张佳禾雪龄已经14年,2018年她前往瑞士学习,“瑞士的滑雪条件非常好,佳佳可以兼顾学习和滑雪。之前在北京我们需要开很长时间的车辗转,现在她练习的雪场就在学校旁边,走两分钟就到。”母亲红杏说,现在她和丈夫也一同搬去了瑞士。

  从中国去往瑞士,红杏感受到了中瑞“雪娃”家长的差异。“中国会滑雪的家长是少数,瑞士的家长们基本都会滑雪,而且水平不低,但他们在没有取得相应教练证之前不会教孩子或其他人滑雪,而是专门请教练。不过他们会主动做一些志愿者工作,辅助教练教学,所以经常看到家长们去做插旗门、平整雪道之类的工作。”红杏介绍。重视基础、尊重规范教学流程是红杏感受的另一个差异,“一方面滑雪教学体系完整规范,另一方面家长也很少急于求成,教练遵从规范教学模式,按照既有的教学节奏进行。”

  高山滑雪是一项极限运动,难免受伤,对于孩子因滑雪而受伤的问题,红杏表示张佳禾经常和她说起学校里这个胳膊折了,那个腿骨折了,“雪季时班上一半的孩子都打着石膏或杵着拐杖,但大家都不当回事,不会有人去追究学校或雪场,我觉得这也是观念的不同。”

  去往瑞士后,张佳禾每年有100天左右在雪场滑雪,但仍然以滑雪为个人兴趣,无意成为一名职业滑雪运动员,“我不想成为世界冠军,只想成为我所在领域滑雪最棒的人。”(转自4月16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