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村小的跳绳经

  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庆安镇骑路村,共有210名学生的骑路小学,其中留守儿童就有130名,15名教师多数在50岁以上。一幢两层楼房、两排平房,站在学校门口,可以一眼看遍全校,这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受场馆设施等限制,学校能开展的音体美项目屈指可数,怎样能够通过有限的教育资源引导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2012年前后,通过校际交流学习,老师们发现花样跳绳投入较少,学生们也感兴趣,于是就开始了新的尝试。那时学校没有教师熟悉花样跳绳,仅接受过几天培训的语文老师刘彦做起了教练,边摸索边带着学生练习……

  花样跳绳“韵动”乡村校园

  “这是我儿子在和同学一起完成‘彩虹跳’。”家长严艳指着办公楼墙面上的一幅喷绘说。严艳家两个孩子都在骑路小学读书,女儿六年级,儿子三年级,“真心感谢老师带他们坚持跳绳,不光让孩子有了一技之长,还给了孩子生活的信心!”

  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刘彦和丈夫、该校校长刘恩一直在农村学校工作。2001年,他们一起转到骑路小学。刘恩告诉记者,农村家长教育意识弱,留守儿童隔代教养,导致不少孩子养成了爱玩手机和电子产品的不良习惯,由于不注重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前些年有些学生三四年级就近视了,还有的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合作意识不强等问题。跳绳能通过简单的器材达到最大化的健身效果。

  如何让孩子持之以恒地练习呢?“在创新方面,学生的能力比我们强。”刘彦说,随着参与跳绳的学生越来越多,跳绳的花样也层出不穷。为提升学生创编花样的积极性,只要是学生发明的跳法和花样,学校就用他们的名字命名。目前,骑路小学师生探索出的基础跳法已逾30种,花样跳、合作跳和创新跳等多达200余种。

  多点开花跳出综合育人

  课外上跃下跳、闪转腾挪;课上聚精会神、自信阳光——坚持跳绳让该校学生身体越来越好,精气神也越来越旺。“除了跳绳,我还加入了绳画社团,感受到了跳绳的另一种魅力。”骑路小学六年级学生刘想说,现在除了体育课,在语文、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科目中都有跟绳子相关的内容,感觉绳子真神奇。”一根绳不仅跳出了“健康第一”的生动意蕴、跳出了团结与自信,还跳出了智慧与创造。

  “以花样跳绳为载体,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花样跳绳’课程体系,提炼出了以绳健体、以绳增智、以绳促德、以绳创美的育人目标。”刘恩说。以“绳文化”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该校从“创”“跳”“画”“做”等方面入手,设计校本化融合课程,分别在语文、体育、美术等学科中渗透绳元素,完成话绳、写绳、跳绳、画绳、编绳等课程任务,将体育元素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

  体教融合改变村小面貌

  不光是学生,花样跳绳也改变了骑路小学教师的精神面貌。54岁的教师张都平,一辈子都在农村小学教书。“到了快退休的年纪,我原本想着只要上好课,不出错就行。”张都平说,但2018年来到骑路小学工作后,学校的氛围改变了他的想法。因为跳绳,全校教师相互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会跳绳,张都平就给学生摇绳,向其他老师学习编织中国结、织毛衣、织手套,带学生社团。离退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近,张都平工作的劲头却一天比一天足。

  还有教师王荣弟从家中带来自己种的红麻,剥皮、晾晒,用废旧的课桌椅制作了一个打绳机,带领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制作麻绳;教师程艳秋、葛雅静积极参加徐州市心理健康培训,顺利拿到初级资格证书;结合跳绳特色,葛雅静发挥自己体育专业特长,开始围绕学生体质健康展开深入研究……

  坚持跳绳8年,学生在变,教师在变,学校也在变。家门口的学校办好了,家长们更支持。原先,学校附近的百姓纷纷把孩子送到中心小学或城区民办学校就读。近两年来,陆续有十几名孩子又转学回来了。2018年,骑路村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拆迁,因该校跳绳特色已成为睢宁教育的一张新名片,庆安镇政府决定在骑路村设置村民集中居住点,长久保留骑路小学为定点小学。(转自4月20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