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坚持系统观念 狠抓体校综合施治 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突破

  近年来,广西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的正确领导下,加大自治区、市、县三级体校建设力度,深化体教融合,系统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在较短时间内就明显改变了全区体校长期没落的局面,根本解决了体育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李泽介绍,到2020年,全区建有正常训练且有一定人数规模的体校89所(即市级体校训练人数达200人以上,县级达100人以上),比2015年的16所增加5.5倍,全部89所体校与114所小学、114所中学实现共建联办;全区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人数达23326人,是2015年4600人的5倍多。在2019年第十四届自治区运动会上有87人破46项广西青少年比赛纪录,是破纪录最多的一届,一大批有潜力的年轻运动员脱颖而出。
  在具体做法上,广西强化制度创新,健全体校发展的政策激励体系。在抓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还抓好激励机制。体校发展需要有系统性、协同性、针对性的政策支撑。联合自治区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首创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奖励办法、各运动中心奖励性绩效工资指导意见等十多项激励政策文件,后备人才输送奖励、备战工作补助及退役运动员安置、自主择业经济补偿等保障水平和标准大幅提高,覆盖各级体校和培养单位、教练员和运动员。首次建立科学规范的自治区运动队考核激励和收入分配机制,落实运动员津贴标准提高10%的政策,并对表现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常态化重点激励,带动桂林等市县创新配套措施,通过产业项目扶持、资金奖补、政策倾斜等,引导和激励基层地区、幼儿园、中小学和家长向体校输送人才。
  强化资源整合,构建体校建设的投入保障体系。加大各级投入力度;推动县级体校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计划,创造基层体校融资建设新历史;鼓励社会力量与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合作共建。
  强化体教融合,建立体校与中小学共建联办体系。深化体校与优质教育资源融合。从2016年开始,体育局多方整合资源,创新实施基层体校“双百计划”,通过5年时间,在全区范围内实现全部基层体校与114所中学、114所小学共建联办。精心设计共建联办的方式和合作内容,每所体校至少与当地1所优质中学和1所优质小学共建联办。同时,坚持开门办体校、办体育教育。首次与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7所高校签署体教融合发展协议,在共建运动队、后备人才培养、运动员文化教育等方面深度合作。并与相关市县、学校、协会和企业等共建攀岩、网球、赛艇、冲浪、帆板、轮滑、马术等十多个项目运动队。还与中国登山协会等在马山县共建首支国家少年攀岩集训队,近年来参加国际、国内和全区攀岩比赛屡获佳绩。
  与此同时,强化赛事支撑,形成覆盖广泛的青少年赛事活动体系。加大体校赛事组织,每年举办全区青少年锦标赛超过30场,涉及举重、体操、跳水、游泳、田径等28个项目,组织各级各类体校杯比赛39场,覆盖全区各级体校学生。同时,督促指导各市组织本地区体校联赛,实现体校学生以赛代练、以赛代训。活跃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赛事活动,每年举办各级各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比赛数十场次。广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联合自治区教育厅、共青团广西区委等部门制定实施《广西青少年体育活动实施计划》等,建设更加完善、更可持续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联赛体系。“十三五”时期共举办全区性青少年体育重大赛事162项,参与人数超12万人。通过赛事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增强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李泽介绍,2023年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落户广西,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及体育总局等对广西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这将是自治区举办的第一个大型竞技类全国综合性运动会。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办赛精彩、参赛出彩”总目标,已连续两年把筹办工作写入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会强化“学青会”筹办,完善推动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综合保障体系。体育局也把筹办“学青会”作为提升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教融合水平、促进广西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要抓手,“借题发挥”、借势发展,将多方筹措至少65亿元,加大体育场馆设施配建、教练员和运动员培养选拔、基层体校建设、体能科医心理等复合型科学训练、运动员教练员激励约束、开放合作共建高水平运动队等方面工作和投入力度,补足体育基础设施等短板,进一步激发群众和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夯实自治区备战奥运会、全运会等重大比赛的基础和条件,推动广西体育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发展上一个新台阶。(转自4月22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