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凝聚共识 携手并进 探索江苏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新路径

  自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以来,江苏突破传统思维,破除行业壁垒,创新机制,在体教融合工作上努力探索江苏发展新路径,营造“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浓厚氛围,初步呈现出“教育更加全面,体育更可持续”的双赢局面。
  江苏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处长刘斌表示,《意见》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重视,为我们进一步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促进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法路径,一张蓝图描绘体教融合工作发展新格局。为确保《意见》在江苏高质量落地,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2020年省委深改办把“推动市县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列入对市县推进改革工作任务考核的20项指标之一,半年一次对设区市进行打分排序,营造出政府、学校、家庭和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青少年体育的良好环境。体育局、教育厅精诚配合,围绕“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这一共同目标,统一路线图,共列任务表,签订《“体教融合”工作备忘录》。
  刘斌表示,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要撬动竞赛杠杆,一体化统筹设计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按照“教会、勤练、常赛”的路径,充分发挥竞赛对促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开展、提高青少年体质、提升青少年体育训练水平的杠杆作用。一是充分发挥竞赛杠杆作用。改革省运会青少年部参赛及奖励办法,增设学校体育工作奖,奖励各市区教育局,内容涵盖学校参赛成绩、学生体质监测水平、学校体育工作督导等内容,调动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体育工作和参与体育竞赛活动的积极性。二是通盘建立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整合省级青少年体育竞赛和学生体育竞赛,建立统一的运动员注册认证和裁判员信息系统,规范竞赛组织,制定出台了《江苏省青少年体育竞赛指南》;优化省运会和年度比赛的年龄组设置及竞赛形式,促进青少年体育竞赛更加符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点,健全锦标赛、冠军赛、分站赛、俱乐部赛等多元化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三是联合实施青少年体育竞赛和活动。每年联合有关单位共同举办全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和学生体育竞赛150项次,参加省级体育竞赛的青少年运动员达2.5万人次。通过专项青少年体育训练营、青少年U系列俱乐部竞赛和“小巨人优苗”培训营,不断丰富全省青少年体育竞赛内涵。
  同时,深化体校改革,一盘棋合力推动体校标准化建设和机制创新。刘斌说,为促进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省体育局以体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推进学校建设为引领,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体育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推开全方位培养合格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格局。去年与省教育厅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有关专家,对全省13个市的体育运动学校采用现场访谈、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方式进行了全面摸底,形成了《江苏省体育运动学校调研报告》,并针对13所体育运动学校分别形成调研结果,提出意见建议。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体育和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江苏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建设标准》和《江苏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建设标准评估细则》。鼓励各地依托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发挥体育职业教学、运动训练、社会培训、体育科研的资源优势,组建青少年体育运动技能指导中心,以体育技能培训、教学、训练、科研等服务于社会大健康领域,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更多体育公共服务,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体育多元化需求,拓展体校新功能。并计划省市共建1至2所体育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体育职业技能人才。并根据县级体育行政部门机构改革的实际,进行县级少年儿童体校建设基础调研,摸清当前制约体校发展存在的困难和瓶颈,研究新形势下县级少年儿童体校的办学模式的机制和体制创新。探索建立以普通中小学为基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重点、社会招生为补充的生源渠道,逐步形成互惠、互利、互认的体育人才招生、输送互动机制,推动县级少年儿童体校可持续发展。
  健全训练布局,一条龙优化实施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网络体系。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推动县级青少年训练向学校延伸,建成大中小幼“一条龙”训练体系和省市县三级训练网络,形成以学校体育为基础、各级各类体校为主阵地、社会青少年俱乐部为补充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格局。(转自4月22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