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构建“大体育”工作格局 浙江绍兴社会力量办体育见成效

  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以“打造赛会目的地城市”为工作目标,强化政府引领和政策扶持,激发社会各界和民间资本积极性,共同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在政策保障、创新举措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共同发力,不断推进体育设施建设、竞技体育发展、后备人才培养和产业结构优化。2018年度该市荣获“最佳体育投资城市”称号,为社会力量办体育提供“绍兴样本”。

  处理好“加”与“减”的关系,助推体育与时代同步发展。做好“加”的文章,落实政策配套,强化宏观引导力度。出台《绍兴市打造国际赛事目的地城市行动计划》《绍兴市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实施方案(2018-2021)》《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明确赛事安排、体育设施及场馆建设、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予以一定的政策及资金保障。另一方面树立“减”的理念,简流程优服务,促进社会资本导入。深化“三服务”理念,以“最多跑一次”等工作为引领,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对接,积极帮扶绍兴传统企业跨界发展。

  把握好“进”与“退”的关系,加强体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实施产业化的“进”,拓展民间资本投资路径,打造旅游休闲体育新模式。市财政每年出资2000万元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对全市企业、社团投资体育产业、打造体育赛事品牌等予以重点倾斜。截至目前,共建成东方山水水上乐园、乔波室内滑雪、天马赛车竞速、鉴湖高尔夫、若航直升机场等高端场馆,总投资达220亿元。另一方面探索行政干预的“退”。鼓励社会力量办赛,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的网络体系。积极筹备成立体育产业联合会并召开成立大会,全市共有30余家体育相关企业报名,产业联合会的规模和影响力还将不断扩大。鼓励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截至目前,绍兴市共有登记注册的协会181个,市级单项(行业)体育协会47个, 健身气功站点155个,各级社会指导员12900人,去年以来共举办、承办、协办各类赛事活动超过2000场次,其中承办全国级赛事和国际赛事活动10余次。

  落实好“乘”与“除”的关系,叠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扩大赞助回报“乘”法效益,实现企业品牌、赛会影响及城市形象三赢。绍兴通过政府组织、社会参与等模式,举办一系列体育品牌赛事,扩大了绍兴的城市影响力,提升了绍兴的美誉度,也积极培育了赛会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体育品牌赛事良好的宣传效应得到了企业的青睐和关注,绍兴的不少知名企业积极参与、融合赛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破“除”学校体育体制机制壁垒,开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局面。民办学校举办竞技体育渐入佳境,如“民办公助”嵊州市少体校采用模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由民间资本投入主办,政府予以一定的补助,通过10多年的运作,已经成为嵊州市竞技体育发展的主阵地;而全国最大的民办学校——诸暨海亮教育集团更是通过多年的运作,形成了以竞技体育为引领、体育产业为辅助的校园体育新模式,学校建有综合体育中心,开设了篮球、田径、击剑、射击等9个竞技体育训练项目,并加大资金投入予以保障,此外还与美国NBA、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等专业体育机构合作,采用省队校办(橄榄球)、驻点指导(NBA派出教练)等模式,提高竞技体育训练的专业水准。(转自4月26日《中国体育报》05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