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让冰雪运动人才不断涌现

  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由此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全国各地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普及和发展青少年冰雪运动。

  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紧抓冬奥会契机,为北京市和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冬季项目优秀后备人才,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比赛成绩,推动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为冬奥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2016年,海淀区出台《海淀区中小学开展冰雪运动实施意见》,截至目前,已经发展7所北京市冰雪运动特色校,50所海淀区冰雪运动试点学校,共计约11万人参与冰雪运动。依托校园冰雪运动庞大的参与人数基础,海淀夯实冰雪业余训练体系,通过测试、选拔、专家评定等手段,从注册运动员中遴选出优秀选手组成各项目集训队,包括花样滑冰、冰壶、冰球、短道速滑等冰上项目和单板滑雪、双板滑雪等雪上项目各年龄组别的区级青少年业余训练冬季项目队伍。

  不仅如此,海淀还创新发展模式。一是探索“市场合作”办队模式,聚焦无部门负责、无场地、无师资等“三无”问题,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活力,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通过公开遴选的方式确定委托训练服务企业,并与其签订委托服务协议。二是推进“体教合作”办队模式,通过更精准的政策、更给力的措施,积极争取与区内中小学校联办运动队,结合冰壶项目低风险、易推广特点,与理工大学附属中学联办区级冰壶运动队,不断拓展青少年冰雪训练宽度,加深体教融合厚度,实现该区青少年冰雪人才培养更加协调高效的发展。三是试点“自主培养”办队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如滑雪、花样滑冰等个人项目,运动员在训练时间、地点以及教练员水平等方面,存在个性化、差异化等问题,海淀区试点采取政府补贴、自主培养、独立训练的模式,促进运动员的水平提高,得到了家长和运动员的认可。近两年,海淀区青少年冰雪运动厚积薄发,成绩骄人,在北京市比赛屡屡争金夺银,占据优势,优秀运动员不断涌现。

  地处东北的吉林省,具有丰富的冰雪资源,有着悠久的冰雪运动历史和雄厚的冰雪运动基础。一直以来,吉林省青少年体育工作以坚持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和建设冰雪体育强省为目标,积极推进体教融合,努力构建青少年体育新格局,推动青少年体育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吉林市将冰雪运动纳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冰雪场地器材和教练员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城区近7.5万名中小学生免费上冰雪课。连续5年评选竞技体育基地学校、冰雪特色学校,并给予经费和器材支持,推动中小学开展运动项目教学和训练。通过共同组织赛事活动,选拔后备人才,培训体育教师和裁判员。不仅如此,吉林还加强共建联办,突出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建设,成为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有效手段。长春市业余冰雪学校与青少年体校共同成立了单板滑雪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队,填补了项目后备人才梯队空白。宽城区体育职业学校与区内多所中小学合作,建立女子曲棍球训练基地、速度滑冰(轮滑)训练基地。体校派专业教练员到网点校进行技术指导,负责运动员选材、日常训练,并提供器材装备。中小学校巩固自身原有的体育传统优势项目,实现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融合发展。

  黑龙江省也在体教融合工作中尝试特色办学,助力运动员全面发展。据了解,经黑龙江省体育局和哈尔滨市教育局共同努力,2014年10月28日成立了全国首家具有实体意义学校,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和冰雪运动项目特点合理安排文化课教学和专业训练的体教结合九年一贯制专门学校——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体教融合教育,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结合体育竞技培养的特点与规律,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根本任务与要求,将德育、体育、智育、美育相结合,各成系统,彼此包容,互相促进,努力达成办学目标,多元地创设黑龙江省冰雪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生态,促进其全面发展。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采取顶层设计体教融合,明确学校文化定位与办学方向。学校紧邻黑龙江省冰上训练基地,保障了学生在百米半径内进行学习、训练、生活。(转自5月13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