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运动习惯变成开学后的“每日小约定”

虽然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发起的青少年科学健身活动,随着假期结束画上句号,但在活动中养成的运动习惯以及掌握的科学方法,正悄悄融入学生们的日常,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隐形助力”。

今年假期,各地青少年跟着总局青少司推荐的课程动起来。从纠正“含胸驼背”的居家拉伸,到锻炼心肺功能的趣味跳绳,再到增强核心力量的基础训练,每一个动作都有详细的安全提示和发力讲解,让大家告别“盲目运动”,学会用科学方法激活身体。这背后,正是对“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重要任务的落实。来自岳阳的雷俊鹏就对“跟着专家一起学”板块格外偏爱,他说:“通过观看小视频能让我知道不正确的运动会受伤,做到科学正确的训练,运动后全身通畅的感觉真好!”而打卡页面里的“每日目标”“时长统计”,更让健身从“偶尔为之”变成了“每日必做”,不少学生和雷俊鹏一样,慢慢养成了“不练一会儿就浑身不自在”的习惯。

这场活动带给孩子的远不止假期的汗水,还有肉眼可见的成长与变化。雷俊鹏的妈妈最有感触,儿子曾是个不自信、爱哭的小男孩,可自从参与“健身小达人征集”,一次次在汗水中重复训练,在她和教练的鼓舞下坚持完成动作、上传视频后,如今已经变得活泼开朗、朝气蓬勃,经常和父母以及身边的小朋友分享“又做好了哪项动作”“得到教练表扬”,俨然成了个小男子汉。

同样在运动中收获快乐的还有来自宿州的徐若凡,她最喜欢“健身小达人征集”板块,“因为每天打卡时间妈妈会陪我一起,给我记录,我很喜欢这样的互动。”假期中,妈妈会陪她跳绳、比赛,游泳时还会在岸上帮她计时。妈妈一句“咱们的视频别的小朋友都能看见”更让她充满动力。徐若凡的妈妈也发现,孩子打卡时从一开始喊累、需要鼓励,慢慢变得能坚持、更自信,连写作业都不再拖拉磨蹭,“现在放学就先完成作业,等我下班就拉着我打羽毛球、跳绳,状态越来越好了。”

这种在假期中积累的运动经验与亲子互动模式,恰好解决了开学后“时间紧、没场地”难题,让运动习惯自然延续。雷俊鹏的妈妈早已计划好,要陪着孩子将运动习惯坚持下去,用亲子运动延续假期的热情;徐若凡则把跳绳、舞蹈变成了开学后的“日常标配”,“写字累了就在门口跳一会儿,妈妈说这叫劳逸结合。”天凉后虽然少了游泳,但那些在活动中爱上的运动,依然是她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徐若凡的妈妈也全力支持:“只要有时间就陪她运动,看着她阳光开朗,自己也能跟着锻炼。”

对于青少年而言,科学健身的意义从不是局限在某个假期的“短期冲刺”,而是培养能伴随一生的健康习惯。总局青少司发起这场活动,正是希望通过“打卡”这种轻松的形式,让青少年感受到科学运动的魅力——就像雷俊鹏从专家讲解里学会规避运动伤害,徐若凡在冠军示范与亲子互动中找到运动乐趣,他们通过练习明白运动不需要复杂装备或大量时间,只要把假期学到的方法融入日常,哪怕是课间10分钟的拉伸或放学后的跳绳,都能成为守护健康的力量。

如今,活动的打卡记录虽已结束,但青少年对科学健身的热情并未降温。当雷俊鹏继续在妈妈陪伴下重复训练动作、磨炼体能,当徐若凡写完作业就拿起跳绳坚持锻炼,当这些在活动中学会的动作、养成的习惯,变成开学后教室里的伸展、放学后的奔跑、周末家庭聚会中的互动,这场假期运动热潮,便真正实现了他们与健康的“每日小约定”。(转自10月23日《中国体育报》01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