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标准 保障安全 壮大主体 三大支柱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持续推进、人民健康理念日益增强、体育消费不断升级,体育产业已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引领生活方式转变、带动就业有效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整体部署未来一段时间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在体育标准化、安全风险防控以及进一步做强经营主体等方面明确了新的举措,标志着我国体育产业政策从“扩规模”转向“提质量”。

一、强化标准引领,积极推动体育产业升级发展

体育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工作既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政府及体育部门开展体育产业工作的有效抓手。《意见》一是针对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缺乏的短板,明确要加强体育产业相关职业标准研制,完善从业人员评价体系。系统推进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支撑。二是从规范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角度出发,明确要完善青少年体育培训制度标准。力求通过标准来规范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使更多青少年接受更高质量运动技能培训,为充实体育后备人才队伍、提升体育消费潜力作出制度性安排。三是围绕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明确要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加大体育用品标准供给,通过着力完善产品与装备标准体系,强化检测、认证、追溯等标准化工作,推动产品向高端化、安全性、专业性和绿色环保方向升级,促进产品质量提升。

二、筑牢安全底线,有效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体育消费具有空间流动性强、人员参与密集、风险因素多样等特征,做好安全风险防控、保障体育多维场景安全,是促进体育消费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底线。《意见》将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着力在赛事管理、项目管理、技术赋能等方面构建体育消费全过程安全防控体系。一是针对赛事安全,强调要优化改进体育赛事安全管理,压实赛事主办方安全主体责任,做好赛事活动风险评估,分级分类测算所需安保力量。二是关注低空项目,强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低空运动、航空模型运动、模拟飞行等低空赛事活动,促进低空体育消费。三是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出了“科技+制度”的协同治理路径。特别是在消费风险控制上,提出推广应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方案,防范化解预付式消费风险。

三、坚持多措并举,做大做强体育经营主体

经营主体是体育产业的细胞与支柱,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供给质量提升、治理效能增强的重要基础。《意见》围绕经营主体的培育壮大系统部署多项措施,构建起从内部孵育到外部拓展、从资源整合到场景创新、从本土强企到国际合作的全链条成长路径。一是强化内部培育,通过政策扶持、机制完善、场馆更新等方式,夯实体育经营主体的发展基础,集中培育一批优质企业。二是优化平台对接,积极搭建和利用国家展会资源,帮助体育经营主体深化交流合作,壮大品牌影响,扩大市场规模。三是拓展国际空间,聚焦“一带一路”“冰雪丝路”等,积极谋划体育经营主体“走出去”,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体育品牌,提出实施“中国体育品牌海外推广计划”,推动体育产品、服务等成体系出海,提升中国体育产业的国际布局能力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正处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的深度转型期。高标准治理、高安全保障和高质量供给,已成为新发展阶段的必答题。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既要靠政策引领、机制保障,也要靠市场活力与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意见》的贯彻落实与落地见效,体育将不仅是全民健康的重要支撑、消费升级的重要领域,更将成为拉动内需、带动就业、塑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引擎。(转自9月16日《中国体育报》01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