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玉溪——“国球”跃动彩云间

在云南,一项以小小乒乓球为纽带的全民健身工程正悄然改变着城市面貌。自云南省“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启动以来,玉溪市以“绣花功夫”推进体育设施建设,让乒乓球桌如蒲公英般扎根于社区、商圈、公园,在滇中大地编织出一张充满活力的“15分钟健身圈”。

作为云南省“国球两进”活动试点城市,玉溪市于2023年9月在红塔区紫艺社区共美家园小区举行了云南省“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启动仪式。活动现场,云南省乒乓球队优秀运动员代表、乒乓球爱好者代表、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代表、玉溪市各县(市、区)及社区代表、共美家园小区居民等,共同见证了一张张崭新的乒乓球台被放进小区内的空闲场地,让这项传统运动在玉溪焕发出新的生机。

近年来,玉溪市将“国球两进”活动作为撬动全民健身的支点,将乒乓球推广与“15分钟健身圈”向“10分钟健身圈”升级结合,通过拆除违章建筑、建设口袋公园,让原本寸土寸金的城市空间释放出运动活力。在红塔区、元江县试点的“菜单式”服务机制,更将赛事活动像外卖一样精准配送到社区,首批71个社区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球”运动的专业指导,这种需求导向的创新,让玉溪市掀起一阵“国球”热潮。

“两进”拓界:让城市空间“延”开来

在凤凰街道文秀社区玉华园小区,居民李春林亲眼见证了一块场地的“重生”。曾经堆满煤球和杂草的荒地,经过改造后变成了社区地标性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心。每天清晨,这里聚集着利用各种锻炼设施健身的老人、在空地上追逐嬉戏的孩童,最为热闹的当数那两张蓝色的乒乓球桌。李春林说:“从当年在电视里看到邓亚萍站上冠军领奖台开始,我就爱上了乒乓球。自从乒乓球桌被放进我们小区,男女老少都会来这里锻炼,有时候我也会教小朋友乒乓球技术,这里已经成为小区最热闹的地方。”

这种“变废为宝”的智慧,正是玉溪推进“国球两进”的缩影。通过盘活闲置用地,文秀社区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健身需求,更让这块曾经的卫生死角成为邻里交流的纽带。每天,球桌旁满是观战的居民,喝彩声与欢笑声交织,勾勒出一幅和谐的社区生活画卷。

面对老城区寸土寸金的困境,玉兴街道玉州社区给出了“向天借地”的解决方案。社区将闲置楼顶改造成乒乓球场地,创造出独特的空中运动空间。站在楼顶球桌旁,居民们吹着凉爽的风,享受着乒乓球运动带来的畅快,展现出一片独特的城市运动图景。玉兴街道玉州社区专干史智源说:“这块锻炼场地让居民拥有更完善的健身设施,家门口有了乒乓球桌,更多居民就能参加乒乓球运动了。”

“两进”赋能:让商区公园“动”起来

在玉兴街道广文社区,商业街区与运动空间实现了奇妙融合。社区巧妙利用新天地城市花园小区商业区的边角地块,打造出集休闲与健身于一体的微型运动区。清晨,上班族利用上班前的碎片时光挥拍健身;下午,周边退休的居民会来这里挥汗如雨;周末,家长带着孩子在商业区的下沉广场进行亲子对战,乒乓球桌前总是人来人往。这种“体育+商业”的模式,不仅激活了城市空间,更让运动成为消费场景的一部分。玉兴街道广文社区居民岳钦经常来这里打球,“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打乒乓球不仅锻炼身体,还让我们交到了更多同龄好友,和朋友们打球让我心情越来越好了。”

在红塔区北城街道大营社区,一座小型体育公园成为社区的最美一隅。这个社区将乒乓球场、足球场、篮球场、健身步道和儿童游乐区有机融合,每天早晚都有不同年龄段居民在此相聚。球友在球桌前挥拍对决,老人坐在长椅上唠家常,小朋友在游乐设施上自如穿梭,居民们的欢声笑语与乒乓球的撞击声交织成和谐的乐章。红塔区大营社区居委会委员马纤介绍道:“我们社区新建成这个小型体育公园,满足了不同年龄段社区居民的需求。有儿童喜欢的娱乐设施,还有青年人和运动爱好者喜欢的足球场和篮球场,特别是这两张乒乓球桌,备受家长和小朋友的喜爱,每天都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打乒乓球。”

截至目前,通过“国球两进”活动,玉溪市共有147个老旧小区完成体育场地设施升级改造,改造面积114.94万平方米,总投资4.5亿元,全市拥有乒乓球场地1657个,“15分钟健身圈”城市社区覆盖率达100%。从社区到公园,小小的乒乓球在玉溪市画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外,玉溪市还将“国球”送进校园,通过与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合作,近30%的学校开展乒乓球普及课程,青少年运动员们在云南省级以上乒乓球比赛中夺得60余枚奖牌。这种“体教融合”的模式,让国球文化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国球”虽小,却能撬动全民健身大格局。在七彩云南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有更多城市像玉溪一样,用“国球”跃动的轨迹勾勒出以体育为媒,追求幸福生活的生动画卷。(转自9月11日《中国体育报》01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