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奋斗 传承荣光——艺体世锦赛集体项目再夺金背后的故事
2023年在西班牙瓦伦西亚,中国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勇夺5圈单项金牌,拿下中国艺术体操史上首枚世锦赛金牌。一年后的巴黎奥运会,中国队打破欧洲对艺术体操奥运金牌长达40年的垄断,历史性拿下奥运首金。又一年过去了,巴西里约热内卢见证全新的中国队再夺世锦赛5带单项金牌。阵容变了,项目和编排变了,不变的是中国艺术体操队集体组接续奋斗的拼搏精神和传承荣光的信念决心。
“说实话,赛前我就感觉这次世锦赛会很难比,但是我没想过会这么难。”赛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中国艺术体操队集体组教练孙丹,她回顾了队伍备战和参赛的心路历程。“首先,巴西离我们太远了,队员们飞了两程总共30多个小时才抵达赛区,这对体力是极大的消耗。抵达后我们的训练时间也很短,只安排了一场训练,第二天就比赛了。我们做了很多困难准备,但临场还是发生了一些特殊状况。在3球2圈资格赛后,我们发现原本的得分27.650分被改成27.000分,我们马上提出抗议并询问情况,得到的答复是记分系统出现故障。这可能是我运动生涯和执教生涯都没遇到过的事情,但确实发生了。那时大家的士气都有一些低迷,教练组不断鼓励队员们。我对她们说,只要你全力以赴去努力过,就会得到两种结果,一种是成功,一种是成长。你不可能永远是输家,一定要全力以赴去完成这件事情,你才有可能有收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和调整,中国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在资格赛仅排名第6的情况下扭转乾坤,在5带单项决赛一举夺金。和巴黎奥运会何其相似,在对手纷纷出现掉器械等不同程度的失误时,中国队又稳住了,这是奥运冠军的底蕴。
竞技体育相信运气的存在,但从不迷信运气,中国艺术体操队集体组传承荣光的背后是不断地苦练、苦练、再苦练。“奥运夺金后我们从未懈怠或者不思进取,新周期道阻且长,全员都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有一个细节,队里现在有两位奥运冠军选手王澜静和丁欣怡,她们在奥运会结束后只休息了一周时间,就回归到正常的训练中。两人以非常积极的状态来带动全队训练。在接近世锦赛的最后一个月,我们真的是日以继夜地训练,为了模拟巴西的潮湿气候可能会导致彩带打结等突发情况,队伍转训到杭州,以适应与赛区温度和湿度相似的环境,有一堂课我们从早晨8点练到凌晨3点。队伍把每一天的训练方案做到最细,然后落实到每一个人,这样才能保证比赛时能有稳定的发挥。”
从上半年亮相世界杯赛开始,孙丹一直在不断调整5带《平潭映象》、3球2圈《黑悟空》两个成套的难度,队员们全力配合,不断挑战极限。“这届世锦赛我们一直在尝试加大难度。四年的奥运周期中,今年是唯一可以试错的一年,因为今年世锦赛不与奥运门票挂钩,所以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去找到运动员的极限在哪里。我可能从心理、身体、技术多重方面给她们压力,让她们去适应这个压力。”这样的重压没有压垮年轻的队伍,反而让新入队的刘妙婷、张馨艺、赵婉竹快速成长。“新周期第一年,在每支队伍状况都不太稳定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把握住了机会,我也非常开心,又有三位新选手可以登上世界冠军榜。”
孙丹欣慰的同时也表示,世锦赛让全队意识到竞争的激烈和对手的强大,接下来要继续提升实力、迎接挑战。“有六七支队伍甚至更多,大家都有希望去摸到第一名,但也都是‘人人有希望,人人没把握’的情况。我们的对手真的很强,从基本技术、身体难度、艺术表达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外国选手的艺术表现力、情感的充沛度更好,这些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从世锦赛来看,大家的起评分都在不断刷新高点,接下来我们要重新考虑如何优化难度,最大限度在保证成功率前提下提高基础分。”(转自8月26日《中国体育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