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米背后的体教融合密码——从教室到赛场的双优之路
当19.42米的成绩定格在沈阳奥体中心电子屏上,来自江苏的陈鑫烑再度刷新了自己在两天前女子铅球团体决赛中投出的19.34米的亚洲/中国18岁以下最佳成绩,收获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女子铅球项目(滑步)冠军。
作为吴江高级中学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走训”是陈鑫烑的日常。“上午专注学业,下午投入训练。”陈鑫烑说,外出比赛时学校会通过补课和网课的方式帮她跟上进度。她认为保证充足睡眠,在该专注时做好一件事,就能平衡好学业与训练。
陈鑫烑白天跟随普通班上课,放学后由体校教练接回宿舍,负责训练、食宿和参赛管理。“学生既是运动员也是普通学生,保持训练的同时做好文化课学习,形成‘运动训练+学习’两条腿走路的新模式。学校、体校与家庭等力量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共同参与他们的学习、训练和生活管理,形成合力推动体教融合发展。”吴江区体育运动学校原校长兼总教练孙志鹏说。
实现“课堂与训练场”的无缝衔接,本次比赛女子标枪冠军、来自浙江的严子怡也是如此。“宁波从发现苗子到输送成才,有一套闭环机制。”宁波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卢秀荣介绍,教练在基层赛事中发现有潜力的好苗子后,会联合学校老师、教育局工作人员一起与家长沟通,细致说明培养计划与发展路径。“半天文化课+半天训练”的弹性学制模式让他们既能保证文化课学习,又能拥有专业的训练环境,从而在学业与运动技能提升之间找到平衡。
北京田径队总教练管连军介绍,本次北京派出40名运动员参赛,他们除了来自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更多的来自教育系统多所重点田径传统学校。周悦希和周悦含这对双胞胎分获女子五项全能第一名和第八名,两人初期由北京一零一中学与海淀体校联合培养,后期进入北京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接受专业训练;由清华附中输送的吴蕎杉获得第七名。“这一成绩充分印证了北京在该项目上雄厚的后备力量与扎实的梯队建设水平,同时也展示了体教融合模式的落实成果。”管连军表示。
管连军表示,相较于人口大省,北京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规模和厚度上不占优势,因此更应走“精兵之路”,探索符合北京特色的体教融合路径。目前,北京正加快构建新型青训生态体系,核心在于坚持全生命周期管理——从青少年进入训练体系,到成长成才、转型培训及就业,全程创造条件;同时推进“双优”训练模式,确保青少年后备人才既能获得优质训练资源,又能享有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实现成绩与素质双优;构建“双元”培养体系,对无法继续攀登体育高峰的青少年,帮助其转向中学、大学或职业学校,为解决升学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打造“四优”人才队伍,涵盖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运动队管理者和裁判队伍。北京已探索出“体教共融、信息共通、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合作共赢”的体教融合路径,与多所市重点中学和多所重点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优质的教育与训练资源。
“联合培养”的方式让不少青少年运动员从小小田径场走向全国、亚洲和世界赛场,这背后是体校与学校共建的培养体系,也是全国多地探索体教融合模式的缩影。在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上,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双优少年”不断涌现,他们的成长轨迹,正是体教融合模式最生动的答案。(转自8月15日《中国体育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