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球两进”尽显洛阳全民健身活力
清晨6点,洛阳市洛龙区尚贤苑社区健身中心的大门刚打开,就有居民陆续涌入。三楼的乒乓球场地很快响起清脆的击球声。这个由旧厂房改造的社区体育公园,成为“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破解“健身去哪儿”难题的生动案例。
近年来,体育总局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通过全民健身部级联席会制度,持续推动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建设。洛阳作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以“国球两进”为抓手,将乒乓球运动与社区治理、教育普及深度融合,推动“15分钟健身圈”升级成“10分钟健身圈”,让全民健身场地从“有没有”迈向“优不优”。
从“有场地”到“有温度”
“365元年卡,一天一块钱,比其他健身房便宜多了!打乒乓球的人真多,球台常常供不应求。”在尚贤苑社区健身中心锻炼的徐先生道出了这里的人气密码。亲民的价格与多元的设施,成为“10分钟健身圈”的核心。
曾几何时,健身场地不足是洛阳群众反映集中的民生难题。为寻求破解之道,在洛阳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洛阳市体育局创新“四个结合”建设思路,把城市闲置空间变成群众家门口的健身乐园。
所谓“四个结合”思路,即结合城市规划科学布局新建点位、结合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健身设施、结合老旧厂房和闲置物业改造提升、结合城市风貌推进“金角银边”与绿地游园复合利用。
盘活空间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设施精准匹配群众需求,成为重中之重。洛阳探索构建“片区、社区、小区”三级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差异化定位、分层化布局,精准匹配不同群体的健身需求,让全民健身服务真正覆盖全民、服务全民。
在运营层面,洛阳创新采用“双轨并进”模式。一方面,积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在确保公益性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体育健身与健康指导的增值服务,以及文化餐饮等消费性经营活动增加收益。另一方面,政府出台《社区体育公园运营考核奖补资金管理办法》,通过对体育公园的运营效果和群众满意度考核情况,对运营主体按照13万元、8万元两个档次的标准进行运营补贴,有效弥补运营主体,帮助其持续、健康发展。
从“四个结合”盘活空间,到“三级体系”精准服务,再到“双轨运营”保障长效,洛阳实现了全民健身覆盖全民、服务全民、造福全民的初心。截至2024年底,洛阳共建成280个社区体育公园,为全市增加体育运动场地80多万平方米,辐射400多个社区,为近200万居民健身锻炼提供了便利条件。
从“国球进校园”到“体育育人”
“打乒乓球让我感到快乐。我不仅在学校的社团课上打,回家后还常在院子里的球台上和姐姐一起打。”9岁的师梓瑄练习乒乓球已经1年,这项运动就像她亲密的朋友。
平乐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始建于1918年的六年制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是洛阳市乒乓球协会多年定点帮扶的学校之一。学校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通过引导他们打乒乓球强身健体、丰富课余生活。随着学员增加,学校有意将礼堂改建为专业乒乓球训练馆,但面临资金短缺等问题。得知情况后,洛阳市乒协迅速开展爱心捐建,通过募捐筹措资金、采购建材,完成墙面喷漆、添置遮光窗帘、改造灯光电路、铺设地胶等工作,购置14套室内标准乒乓球台助力球馆建成投入使用,还定期开展志愿教学服务。像这样开展志愿教学服务的学校,在洛阳还有很多。
洛阳市乒协秘书长王伟在参与志愿活动期间,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乡村学校有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走出过大山,缺乏独自面对外界的勇气。当邀请这些孩子打乒乓球时,他们往往很胆怯。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耐心引导。当看到他们拿起球拍与我们交流、打球,脸上露出笑容时,我真切地感受到,其意义远胜于乒乓球教学。”
从“健身场”到“社交圈”
盛夏的一个夜晚,洛龙区上阳社区体育公园王城大桥下的乒乓球场热度依旧。尽管暑气尚未消散,但这里却因一场特殊的培训热闹非凡。洛阳市乒协选派国家级裁判员耿洁,为乒乓球爱好者带来专业裁判培训课。
作为当地乒乓球爱好者的乐园,这里的12张球台每天会吸引200至300人打球。志愿者李艳介绍:“早上5点就有居民来练球,深夜还有人意犹未尽。我们看着大家从陌生到熟悉,因球结缘成了朋友,心里特别暖。”如今,这片场地成为网红打卡地,常有外地爱好者专程来挑战,当地球友总会热情接待,以球会友的氛围愈发浓厚。
本次培训正是响应“国球两进”的具体行动,不仅提升基层赛事规范,还通过专业指导让邻里间的乒乓球交流更具活力。随着“国球两进”深入推进,这个网红球场既是运动健身场所,也是邻里心灵相通的桥梁。
洛阳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红飞表示,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与“国球两进”工作的推进,既是洛阳落实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部署的实际行动,也是古都以体育为笔,书写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洛阳市体育局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让体育设施扎根群众身边、服务精准对接需求。这无疑是破解“健身去哪儿”难题的良方,切实让全民健身成为造福全民的幸福工程。(转自8月7日《中国体育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