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赛事用“烟火气”着墨新剧本
当洪水冲垮塑胶跑道,当淤泥淹没绿茵场,贵州榕江“村超”球场一度沉默。这座承载着上万球迷与38万榕江人希望的球场,在灾后30天重生——国际球星助阵、八方物资驰援、夜市烟火重燃。这一奇迹背后,是体育赛事从情感共鸣到产业变现的韧性生长,体育的温度以特别的方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洪水退去后,国家发改委紧急拨付2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贵州省内贵阳、毕节等8个市州住建团队驰援,分片包干25个重点区域170余个子项目。原本需用20天的球场修复工程,仅用8天完成。全县上千家受灾个体户中95%在一周内恢复营业,酒店复产率达97%。
江苏威腾体育顶着经营压力,三天完成高强度草坪的研发与生产,捐赠8000平方米定制草坪;宜兴女企业家商会90余名成员联合捐款17.7万元;巴基斯坦商人阿里驱车1400公里从义乌运送物资。截至7月中旬,榕江接收企业捐赠资金6893.6万元,物资221.8万件,形成“政府搭台+全民接力”的救灾网络。
重启后的榕江经济瞬时反弹,7月26日“村超”回归当日,榕江接待游客量同比灾前增长15%,餐饮消费环比激增40%,高铁票售罄,酒店一房难求。球场周边餐馆营业额迅速恢复至灾前水平,夜市摊位单日销售额突破50万元。
当榕江球场还在平整边角时,全国草根赛事已用“烟火气”写下新剧本:常州球迷扛着3米高的萝卜干走上“苏超”看台,南通队“输球管饱海鲜”的横幅冲上热搜,南京66个“第二现场”单场带动3.4亿元消费;株洲“厂BA”泼水节让2000人挤爆充气泳池。浙江“浙BA”的“鱼锅CP”引爆美食经济——淳安队的千岛湖鱼头与临安队天目暖锅组成“赛事套餐”,球迷专程坐高铁打卡同款。
这些设计模糊了竞技与生活的边界,让消费链条无限延伸:湖南“厂BA”吸引游客观众400万人次,夜市收入1100万元;江西“赣超”将球票升级为文旅一卡通,景区、夜市、酒店消费无缝衔接。
如今,体育赛事热度的变现路径被不断拓宽。天津宁河社区足球赛将七里海河蟹、大米搬进球场,农特产销售额上涨30%;武汉马拉松与樱花季联动,带动5亿元旅游收入。榕江还以“村超”为引擎,催生上千家文旅新主体,非遗文创销售额突破2400万元,连跨境电商都卖出黔东南首单侗布。正如一位体育产业专家所说:“当体育成为超级发动机,90分钟的赛事能撬动90天的产业链。”
洪水后重建的不只是球场,还有信心——当江苏企业的草坪与苗族绣娘的织线共同编织绿茵,当国际球星的助力与侗族歌舞的旋律同频共振,体育的温度已超越赛事本身,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在榕江夜市升腾的炊烟里,在南京凌晨未散的球迷歌声中,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正以最鲜活的方式书写。(转自8月7日《中国体育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