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青训畅通上海足球人才通道
当39岁的中国女足前国脚奚丁瑛、43岁的上海海港U系列教练罗萧、52岁的前申花主力门将虞伟亮和69岁的老帅奚志康等6名退役多年的老将所组成的“传奇导师队”,对阵32名10岁小球员组成的“未来星联队”时,上海足球的“新老传承”再次具象化。
这场被称为“时光胶囊”的友谊赛,发生在2025年上海市足球青少年联赛揭幕之际。20分钟的比赛下来,虞伟亮为眼前这些好苗子点赞,“这批孩子的基本功都很好,值得好好培养。”在奚志康看来,虽然现在上海踢球的孩子在绝对数量上,不如他所在的那个“专业体制时代”多,“但现在足球小将们的比赛多,眼界更开阔。而且现在上海足球的青训水平很高,尤其是社会化参与的程度很高。”
这背后,是上海深耕十余年,以精英培训基地为起点,以覆盖全市16个区且不断优化中的网格化青训体系为经纬,以体教融合为灵魂,以一体化竞赛为血脉,所编织的一张多元化的青少年足球发展蓝图。
不断优化的网格化青训体系
上海青训体系的真正力量,在于其高效、有序的网格化下沉布局。
首当其冲的就是青少年足球精英培训基地。自2015年开始设立、建设至今,上海青少年足球精英培训基地目前已达16家,由申花、海港等职业俱乐部梯队,普陀足校等传统体校,以及幸运星等社会机构共同构成多元化格局。“这是上海青训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上海市足协党支部书记邢建平表示,2024年上海输送到国青国少集训队的男女足小将约90人,其中95%来自于此。
这16家精英培训基地覆盖全市16个区中的9个,所在区便依托它们建设各自的青训中心。另7个区则通过市足协设立区级中心教研组,由此构建“市―区”两级,实现“点面结合、上下贯通”的立体化青训网络,有效辐射至城市各个角落。
8月,上海的青训中心将迎来4年为一周期的新一轮准入评审。“今年还将继续细化,我们考虑在原有的基础上,把现有的两级扩大成三级。”邢建平说,其中对于头部的精英基地考核会更严,“最核心的就是看各家基地送到国少国青集训队,进入国际比赛正式人选名单的人数。”希望扩容吸纳的第三梯队,则是指有好教练、好苗子,且已向国青国少输送过运动员,但目前尚未完全满足精英培训基地准入标准的相关机构,他们在进入这个体系后,能得到不仅是经费上,更多是落地区相关部门更多的扶持,让整个青训体系打通得更彻底。
虽然这三级梯队所面临的考核标准、得到的扶持经费各不相同,但有着共同的核心目标,“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能进国青国少的,更是要以培养亚洲球星级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后备人才为目标。”邢建平表示。
自2015年开始布局,从精英培训基地到市区两级青训中心,同时依托420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或试点,将专业触角深入社区与校园,上海青少年足球的种子,便在网格化青训体系下扎根蔓延。如今,所孕育的果实已清晰可见。
青少年足球注册人口近年来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从2015年的3779人,到2021年的5999人,再到截至2024年年底的7177人(男队员5255人,女队员1922人),十年间翻了一倍。同时,至2024年,上海市注册在列的青训机构达到112家,注册教练员为1574人。这在全国青训人口中处于第一梯队。
纵向生长 横向流动
7月的一个下午,烈日和阵雨交替,杨浦白洋淀青少年足球精英训练基地的一片标准足球场上,小球员们仍在坚持训练。“这是9到10岁的,是我们准备打造再创女足辉煌的队伍。那是7到8岁的,远一点是5到6岁的幼儿园小男生,我们和区里10所幼儿园签约,联合外训,培养孩子们对足球的兴趣。”杨浦少体校副校长任敏菁介绍道。
场边有不少家长,陪着孩子们一天两练。将两个女儿都送进队的沈毅说:“有成体系的训练,还有‘一条龙’的体教融合布局保障,我们不用担心学训矛盾,当然就放心来了。”学习期间,他们一周六练,每天下午三点半放学后训练,集训、比赛时,学校也安排教师补课,实现体教资源的柔性整合。
体教融合,是上海青训体系的灵魂,贯穿人才“纵向生长”与“横向流动”全链条。
以普陀区为例,摘得今年全运会竞技比赛首金的上海女足U16队伍中,有11名队员包括在决赛中首发的7名队员来自普陀区。而在刚结束的上海青少年足球联赛女子组U8到U12五个组别中,普陀女足拿下了四金一银。这是普陀区多年来纵向深扎根、体教深度融合的硕果。
作为第一批精英培训基地之一,普陀区逐年建成小初高有序衔接、贯通人才培养的“一条龙”,在2024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区后,更是从现有“一条龙”梯队学校中,挑选出1所高中、3所初中和6所小学作为试点校,进一步在资源上进行倾斜。普陀区体育局副局长刘丽娜介绍,相关举措包括设立专项资金,为试点校队配备专业医生、心理教师,外聘优秀教练员等,并建立人才退出补充机制。
自1993年起就全力深耕女足青训的普陀女足资深教练钱惠坦言:“与其他大省相比,上海踢球的人不多,通过这样系统的体系和深度体教融合,才能把苗子拢到一起,努力培养。”如今钱惠也迎来了“三代同堂”——她带出来的队员纷纷反哺,大学毕业后回到普陀女足当教练,和她一起加入青训队伍。其中一名年轻教练的正在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也成了女足队员。
现效力于上海海港俱乐部的19岁小将李新翔,则是杨浦青训体系近年来结出的硕果之一。他小学就读于平四小学,四年级开始由林志桦执教,后升至上体附中,初二进入海港梯队。他的足球之路,正是上海“草根―区队―职业”垂直通道的生动写照。
上海青训体系中的体教融合,不仅体现在人才的纵向生长,也贯穿于彼此的横向流动之间。全市构建起从校园足球联盟联赛、青少年足球联赛到精英基地挑战赛的完整金字塔赛事体系,全年赛事数量稳定在数千场规模。
上海青少年足球联赛前身为2020年创办的“上海市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联赛”,经过五年的积累与优化,参赛机构、球队、运动员数量逐年攀升,涌现出一批入选国字号球队的优秀苗子。赛事在今年正式更名,与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形成更好的衔接。开幕式上,已进入一线队名单的申花新人刘诚宇、海港新星蒯纪闻都发来祝贺视频,他们是上海青训过去五年挖掘好苗子的标杆人才。
“过去训练完就回家,现在每周有硬仗要打,感觉真的成了‘球员’!”来自长宁区普通初中的队员王磊说。比赛不仅检验训练成果,更成为青少年球员成长的真正催化剂。
邢建平介绍,“青少年联赛中,设置了普及、提高、精英三个组别,不同组别间有相应的晋升机制,让孩子们可以稳步走上去。”利用这个一体化竞赛平台,打破传统体校、学校、俱乐部的藩篱,不同背景的小球员在同一片场地上公平竞技。从U8趣味赛到U18精英对抗赛,这一实现从8岁到17岁年龄段全覆盖的青少年足球联赛,在为各年龄段球员提供充分展示舞台的同时,也有效弥补了“校园足球”与“专业梯队”间的鸿沟、破除了竞赛体系断裂带来的上升阻碍。
协同攻坚:支撑与挑战并存
上海青训网格的成绩背后,是强大的系统性支撑。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打通球员升学通道,市财政每年拨付专项资金保障基地运行,专业公司为赛事提供全方位运营服务。多方力量在网格中协同发力,为体系高效运转提供坚实保障。
同时,网格的持续完善、长效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有待破局。比如,如何将一体化竞赛平台进一步优化。现在上海青少年的两大比赛平台,青少年联赛和校园足球联盟联赛在赛程上有相当部分重叠,这就令很多同时肩负青训任务和校园足球中坚力量的球队、球员分身乏术。邢建平坦言,上海的体教相关部门目前正在推动赛事“精干化”整合。
在体教融合这个关键点上如何推进制度创新?有基层教练坦言,一支从小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23人队伍,因政策在升学阶段,一下分散到19个中学,“这对于足球这种集体项目来说,在训练、比赛上很受影响。”在2024、2025年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区后,上海的普陀、闵行、杨浦,正在从顶层设计等方面,努力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制度创新。另外,精英教练数量仍显不足,部分区域场地资源紧张等资源瓶颈,对基层人才输送缺乏更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该如何解决。
当足球在网格化的体系内自由流转,它连接的远不止竞赛胜负。从晨训的汗滴到教室的书声,从周末联赛的呐喊到国际赛场的梦想,上海这张青训大网,正悄然重塑一代代少年与足球共生共长的轨迹。 (上接第一版)
纵向生长 横向流动
7月的一个下午,烈日和阵雨交替,杨浦白洋淀青少年足球精英训练基地的一片标准足球场上,小球员们仍在坚持训练。“这是9到10岁的,是我们准备打造再创女足辉煌的队伍。那是7到8岁的,远一点是5到6岁的幼儿园小男生,我们和区里10所幼儿园签约,联合外训,培养孩子们对足球的兴趣。”杨浦少体校副校长任敏菁介绍道。
场边有不少家长,陪着孩子们一天两练。将两个女儿都送进队的沈毅说:“有成体系的训练,还有‘一条龙’的体教融合布局保障,我们不用担心学训矛盾,当然就放心来了。”学习期间,他们一周六练,每天下午三点半放学后训练,集训、比赛时,学校也安排教师补课,实现体教资源的柔性整合。
体教融合,是上海青训体系的灵魂,贯穿人才“纵向生长”与“横向流动”全链条。
以普陀区为例,摘得今年全运会竞技比赛首金的上海女足U16队伍中,有11名队员包括在决赛中首发的7名队员来自普陀区。而在刚结束的上海青少年足球联赛女子组U8到U12五个组别中,普陀女足拿下了四金一银。这是普陀区多年来纵向深扎根、体教深度融合的硕果。
作为第一批精英培训基地之一,普陀区逐年建成小初高有序衔接、贯通人才培养的“一条龙”,在2024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区后,更是从现有“一条龙”梯队学校中,挑选出1所高中、3所初中和6所小学作为试点校,进一步在资源上进行倾斜。普陀区体育局副局长刘丽娜介绍,相关举措包括设立专项资金,为试点校队配备专业医生、心理教师,外聘优秀教练员等,并建立人才退出补充机制。
自1993年起就全力深耕女足青训的普陀女足资深教练钱惠坦言:“与其他大省相比,上海踢球的人不多,通过这样系统的体系和深度体教融合,才能把苗子拢到一起,努力培养。”如今钱惠也迎来了“三代同堂”——她带出来的队员纷纷反哺,大学毕业后回到普陀女足当教练,和她一起加入青训队伍。其中一名年轻教练的正在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也成了女足队员。
现效力于上海海港俱乐部的19岁小将李新翔,则是杨浦青训体系近年来结出的硕果之一。他小学就读于平四小学,四年级开始由林志桦执教,后升至上体附中,初二进入海港梯队。他的足球之路,正是上海“草根―区队―职业”垂直通道的生动写照。
上海青训体系中的体教融合,不仅体现在人才的纵向生长,也贯穿于彼此的横向流动之间。全市构建起从校园足球联盟联赛、青少年足球联赛到精英基地挑战赛的完整金字塔赛事体系,全年赛事数量稳定在数千场规模。
上海青少年足球联赛前身为2020年创办的“上海市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联赛”,经过五年的积累与优化,参赛机构、球队、运动员数量逐年攀升,涌现出一批入选国字号球队的优秀苗子。赛事在今年正式更名,与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形成更好的衔接。开幕式上,已进入一线队名单的申花新人刘诚宇、海港新星蒯纪闻都发来祝贺视频,他们是上海青训过去五年挖掘好苗子的标杆人才。
“过去训练完就回家,现在每周有硬仗要打,感觉真的成了‘球员’!”来自长宁区普通初中的队员王磊说。比赛不仅检验训练成果,更成为青少年球员成长的真正催化剂。
邢建平介绍,“青少年联赛中,设置了普及、提高、精英三个组别,不同组别间有相应的晋升机制,让孩子们可以稳步走上去。”利用这个一体化竞赛平台,打破传统体校、学校、俱乐部的藩篱,不同背景的小球员在同一片场地上公平竞技。从U8趣味赛到U18精英对抗赛,这一实现从8岁到17岁年龄段全覆盖的青少年足球联赛,在为各年龄段球员提供充分展示舞台的同时,也有效弥补了“校园足球”与“专业梯队”间的鸿沟,破除了竞赛体系断裂带来的上升阻碍。
协同攻坚:支撑与挑战并存
上海青训网格的成绩背后,是强大的系统性支撑。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打通球员升学通道,市财政每年拨付专项资金保障基地运行,专业公司为赛事提供全方位运营服务。多方力量在网格中协同发力,为体系高效运转提供坚实保障。
同时,网格的持续完善、长效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有待破局。比如,如何将一体化竞赛平台进一步优化。现在上海青少年的两大比赛平台,青少年联赛和校园足球联盟联赛在赛程上有相当部分重叠,这就令很多同时肩负青训任务和校园足球中坚力量的球队、球员分身乏术。邢建平坦言,上海的体教相关部门目前正在推动赛事“精干化”整合。
在体教融合这个关键点上如何推进制度创新?有基层教练坦言,一支从小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23人队伍,因政策在升学阶段,一下分散到19个中学,“这对于足球这种集体项目来说,在训练、比赛上很受影响。”在2024、2025年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区后,上海的普陀、闵行、杨浦,正在从顶层设计等方面,努力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制度创新。另外,精英教练数量仍显不足,部分区域场地资源紧张等资源瓶颈,对基层人才输送缺乏更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该如何解决。
当足球在网格化的体系内自由流转,它连接的远不止竞赛胜负。从晨训的汗水到教室的读书声,从周末联赛的呐喊到国际赛场的梦想,上海这张青训大网,正悄然重塑一代代少年与足球共生共长的轨迹。(转自8月1日《中国体育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