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引领 主干支撑 青少年赛事体系为足球强基固本

今年的十五运会足球赛场上,上海U18女足小花登上最高领奖台,展现了新生代女足球员的青春风采,赢得无数球迷喝彩。今年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足球项目与全运会足球U18组合并举办,青少年足球龙头赛事因此吸引了更多人关注的目光。

近年来,在体育总局、教育部、中国足协的共同努力下,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改革工作蹄疾步稳。从创办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到联合发布全国青少年足球竞赛日历,再到优化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竞赛体系,这一系列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正在让龙头赛事的引领作用、主干赛事的支撑作用得到更好彰显。

去年,体育总局、教育部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来自传统体校、普通学校、社会力量运动员的同场竞技成为运动会的最大亮点。从各代表队组队情况看,三大球人才培养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体校队伍、职业俱乐部梯队仍是三大球项目后备人才的主要来源,校园队伍、社会力量已成为强力补充。当时女足决赛场上最光彩夺目的“铿锵玫瑰”来自辽宁,辽宁女足战胜山东女足夺得冠军。男足决赛中山东队战胜上海队,成为首届赛会的男足冠军。

今年三大球运动会足球比赛与十五运会U18年龄组合并举办,以后将以每年一届的频次举办,从而引导各地有针对性地储备U15-U18这4个关键年龄段的青训队伍,滚动培养、压茬推进,改变过去以4年为周期的培养模式,有效夯实后备人才基础。在今年已经结束的十五运会女足U18组决赛中,上海队战胜江苏队夺冠。十五运会男足U18组预赛上月底结束,决赛阶段的比赛将于10月在深圳举行。从已经结束的前两届三大球运动会女足赛事来看,两届赛事的决赛队伍全然不同,有效发挥了对不同地区女足后备人才培养的引领带动作用。

在龙头赛事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以下简称“中青赛”)作为当前我国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中的主干赛事,正成为越来越多青少年球员竞逐梦想的舞台,为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发挥支撑作用。

中青赛始于2022年,是融合多种机制和多种形式的足球系列赛事。首届中青赛在全国设置了45个赛区,设男、女各9个竞赛组别,学校、体校、俱乐部青训梯队、社会青训机构球队均可参赛。作为我国覆盖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全国性青少年足球赛事,中青赛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三年来,中青赛的发展稳中向好,在覆盖面、参赛规模、竞争力和影响力等方面不断提升。已经代表国家队比赛的王钰栋、刘诚宇,在今年中超联赛崭露头角的杨铭锐,以及更年轻的艾比布拉等新生代球员都通过中青赛的舞台获得非常宝贵的锻炼和成长机会。

在三年前的首届中青赛U15男子组比赛中,大连队一路打到半决赛。作为大连队队长的杨铭锐,切身感受到这种高质量比赛机会的价值所在,并从中受到激励,种下梦想的种子。杨铭锐说:“我希望能打更多这样的高水平比赛,我每天都认真训练,就是想尽快地进入一线队和国家队。”2025年3月29日,不到18岁的杨铭锐迎来中超联赛首秀,成为中超第一位得到出场机会的2007年龄段球员。

当然这项年轻赛事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在改革中不断突破卡点,拓展发展空间。今年4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足球协会联合发布《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赛事组织工作方案》。新版方案以“强基固本、提质增效”为核心目标,在省级预选赛与全国总决赛之间增设“大区赛”层级,将全国划分为六大赛区,形成“省级预赛―大区赛―全国总决赛”三级竞赛链条。与三年前的版本相比,新版方案办赛理念从“扩数量”逐步向“增质量”转变,增加大区赛赛制既是基于我国幅员辽阔的特点,也是出于赛事体系本身的考虑,同时参考了国际经验。

增设大区赛不仅有助于增加参赛球队数量,而且更便于球队就近参赛,降低交通成本。通过名额分配和筛选,各大区进入全国总决赛的球队水平将更高,这可以进一步提升比赛质量。此外,中国足协正着力推动建设包括国家青训中心、大区青训中心在内的五级青训中心,致力于未来将青少年赛事、球员培养、教练员培训等工作通过大区进行统筹,参照法国、日本等国家大区青训中心的建设经验,可以更好地提升青训体系建设的效果。

新版方案还明确了主教练证书级别。拟从2027年1月1日起,男子初中年龄段U13、U15组全国总决赛参赛球队主教练应至少持有亚足联/中国足协B级教练员证书和有效期内的执教执照。男子高中年龄段U17组全国总决赛参赛球队主教练应至少持有亚足联/中国足协A级教练员证书和有效期内的执教执照。在中青赛发展的初始阶段,赛事以扩大参赛人口规模作为主要目标,对于学校代表队教练员的资格准入条件设置得相对宽松。伴随赛事的不断成长,对各个年龄段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专业水准提出了更高要求。设定主教练证书级别要求,目的就是进一步推动提升教练员水平,驱动赛事整体质量迈向新的高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青赛竞赛设计的基本原则中,加入了赛风赛纪管理要求,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足球竞赛作为培养青少年规则意识和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营造风清气正、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转自7月23日《中国体育报》01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