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衣的温度
开栏的话:为在中西部等地区青少年中推广普及体育,破解偏远地区体育师资不足问题,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新时代青少年,从2021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开展了体育支教志愿服务工作,携手地方体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引导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力量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体育师资培训、科学健身普及、冠军进校园等手段,丰富基层体育教师供给,提升基层体育教学水平,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搭建基层实践平台,帮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教学相长、双向奔赴中共同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进一步讲好体育支教故事,发挥先进支教工作者模范带头作用,打造大学生向往的志愿服务品牌,引导更多有志投身于基层体育志愿服务、教学工作的大学生到西部去、到乡村去、到基层志愿服务,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本报即日起开辟“支教日记”“志愿面孔”专栏,书写体育支教志愿服务工作中的精彩瞬间、动人故事,让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交相辉映,共同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助力,为体育强国建设添彩。
来到绥德师范附属小学已经两个月了,在支教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小男孩,瘦小的身躯让我不敢相信他是三年级的小学生……
体育课上,他总站在队尾,校服让他穿得黢黑,几乎看不出原色。在自由活动的时候我把他叫在一边询问情况,他只是默默抠着手指头不说话。放学后我联系了做体育服装的厂家,为他订做了两套球衣。当我把包裹递给他时,小家伙的眼角流下了眼泪。
工作之余我时常在思考,我们当前所做的工作对青少年到底有什么意义?是否真的能促进基层体育发展?通过切身参与体育支教工作我认识到,体育支教绝非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以运动为媒介的生命启蒙工程,它通过独特的具身认知模式,重塑青少年的“精神骨骼”!
支教前,自己总觉得体育课有多么的简单。到了乡村学校才知道,体育课压根不是照着教案教就行。基层体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场地、器材等一系列的制约因素阻碍着山区的孩子们对体育活动的热情;甚至因为家长老师所谓的“体育无用论”更是浇灭了孩子们心中的火焰。很多乡村的孩子身体不协调,有的怕摔,连三步上篮都不敢试。课上我要一点点带着他们克服胆怯,手把手教动作,慢慢发现耐心不是天生的,是被逼着练出来的。
在支教的日子里,我和孩子们天天泡在一起。带着他们在坑洼不平的操场上跑步,用废旧轮胎教他们练体能,看他们从跑两步就喘粗气,到能组队打一场像模像样的篮球赛。有个特别调皮的男孩,因为我总陪他加练,后来竟主动帮我整理器材。我这才明白,真诚是最管用的“教学方法”。
我常想起教育人类学家范梅南的论断:教育的本质是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艺术。体育支教的深层价值,正在于通过运动这种世界性语言,在起跳与落地的循环中,书写关于尊严、勇气与希望的教育诗篇。当城市与山区的少年共享同样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些跨越经纬度的运动轨迹,终将在苍穹下交织成完整的教育星空。支教的这段经历一定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这段经历让我褪去了学生气,学会了吃苦,更懂得了责任。以前总觉得体育是为了个人荣誉,现在明白,能点燃别人对运动的热爱,才是真正的价值。
(作者简介:陈思良,中共预备党员,西安体育学院本科2022级学生,2025年参加陕西省上半年体育支教,任绥德支教队队长,服务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师范附属小学。曾获“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工作者”等荣誉,支教宣言是“跃动青春,育生命之光”。)(转自5月23日《中国体育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