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未来如何升级?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是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内容。

问: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

答: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到2035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

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问:如何让全民共享竞技体育成果?

答:推动体育系统管理的训练中心、基地、体校的健身设施,运动康复服务向社会开放。

促进国家队训练方法、日常食谱、康复技巧等实行市场化开发和成果转化。

建立国家队、省队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制度,现役国家队、省队运动员每年均要在中小学或社区开展不少于一定时间的健身指导服务。

建立面向全社会的体育运动水平等级制度,健全服务全民健身的教练员、裁判员评价体系。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帮扶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机制。

问:如何夯实社区全民健身基础,提高健身运动专业化水平?

答: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培育一批融入社区的基层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协会。在社区设立健身活动站点,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下沉社区组织健身赛事活动。

新建居住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

修订《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方法》,发展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推动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教练员职业发展贯通,完善群众体育教练员职称评审标准。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