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

近年来,青少年体育和体质健康话题备受关注,北京2022年冬奥会更是“刮”起了一阵青春风暴,冬季运动、青少年、培养体育技能成为热议的话题。如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及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

加强青少年体育赛事

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迅速,青少年体育赛事的举办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今年“两会”上,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带来一份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赛事发展的集体提案,建议学校在不影响学生日常学习任务的前提下,科学制订全年训练参赛计划,做到课业学习和训练参赛两不误;因地制宜、因项目制宜举办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不断增强赛事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强化青少年体育培养后备人才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不断融合观念、有效整合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建立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通道,从而提高赛事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副部长王艳霞建议,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建立覆盖项目广、晋级体系贯通的学校体育赛事体系,“这些体育赛事应适合小学、中学、大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参与,同时赛事各级别相互衔接,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展示体育竞技水平的舞台。”

无论是学校体育课还是青少年赛事体系建设,都离不开专业的体育教师。在强化体育师资配备方面,王艳霞建议,让退役运动员进入教师队伍。“统筹整合社会资源,支持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经过培训和考核到学校任教,是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举措。既有利于加强学校体育师资,也有利于盘活退役运动员这一体育资源。”

合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

体育场馆是赛事举办的重要场所,据悉,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体育场371.34万个,其中半数以上场地集中在学校,基本不对外开放。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0平方米,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全国政协委员袁直建议合理开放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有效缓解全面健身所需场地不足问题。

在袁直看来,体育运动是实现全民健康最积极、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手段,对于“健康中国”的建设至关重要。而随着全民健身事业不断推进,体育场地不足这一瓶颈问题更加凸显。为此,袁直建议成立由教育部门牵头,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校园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共同推进校园场馆对外开放工作。

“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可引入社会专业团队参与运营管理,有效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率,减少财政对学校体育设施修缮维护的资金投入,为学生及市民提供廉价优质专业化服务,降低公众体育锻炼成本。”袁直表示,“双减”政策落地后,一些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已经离职,“课后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也可为他们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适当增加体育课程

当前,我国正在推动“双减”“双增”政策落地实施,体育和美育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王欢表示,“双减”和成绩不矛盾,减的是不必要的负担。她说,“双减”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驱力,实现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质量更多指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是学习成绩,还包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建议,进一步强化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和美育教育,适当增加体育和美育课时。“体育能够强健体魄,磨练意志;美育能够提升观察、想象、创造能力,提升精神文明程度和幸福感,加强学生体育、美育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至关重要,甚至关乎孩子一生。” 李燕说,“国家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要强化学校的主体责任,小学阶段每周至少五节体育课,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和美育课。充分利用学校正式课程结束后的时间,在校内增设体育和美育课程,增加学生的户外活动和兴趣拓展。不断拓宽课程领域,丰富课程内容,确保校内体育和美育课开足开齐。”(转自3月15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