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传承 精兵布局——中国短道速滑打造“王牌之师”

2月5日晚,由武大靖、任子威、范可新领衔的中国短道速滑队旗开得胜,收获北京冬奥会混合2000米接力金牌,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赢得首金的同时,再次彰显“王牌之师”的实力担当。

“冠军基因”代代传承

短道速滑项目在我国冬奥会发展历程中值得书写,自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成为表演项目起,李琰便实现金牌入账。随后的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李琰、张艳梅均收获女子500米银牌。金牌突破在2002年盐湖城实现,杨扬以两金为中国队创造了冬奥会金牌纪录。随后的几届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一直有金牌贡献:2006年都灵冬奥会,王濛贡献一金;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包揽全部女子4枚金牌;2014年索契冬奥会与2018年平昌冬奥会,李坚柔、周洋、武大靖均贡献了金牌。

从李琰、张艳梅,到杨扬、杨阳、王春露、孙丹丹四朵“金花”;从王濛到范可新;从李佳军到武大靖、任子威……一批批高水平运动员敢打敢拼,并带领队伍勇往直前。

“这枚金牌,我等待了12年……”范可新在夺取混合接力金牌后激动落泪。12年,是她进入国家队的时间;12年间,她从跟随王濛、周洋征战赛场的新秀,成长为女队“一姐”,率领曲春雨、张雨婷等接续努力。

“我很感谢哥哥姐姐们,这是我的第一届冬奥会,跟做梦一样。拿到金牌,非常感谢团队,感谢大家。”出生于1999年的张雨婷说。

2014年,当武大靖、韩天宇扛起中国短道速滑男子项目大旗时,任子威刚刚进入国家队。“那时我是个小队员,没有机会,但我相信,我总有一天会拿到世界冠军,拿到冬奥会金牌。”任子威说。

精准布局均衡发展

在范可新夺冠后,同样来自黑龙江七台河的王濛也被刷屏。七台河在我国短道速滑发展史上被誉为“冬奥冠军之城”。这座人口不足百万的煤城,直到2013年才拥有大型室内冰场,但先后培养和输送了10位冬奥会和世界冠军。

由点及面,七台河的精准布局,只是我国短道速滑发展的一个缩影。上世纪80年代起,从速度滑冰派生而来的短道速滑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推广。中国很快抓住项目发展机遇,将短道速滑确定为我国冰雪运动重点突破项目,并于1993年组建成立国家集训队,奠定了项目快速发展基础。借助举国体制优势,短道速滑不仅在七台河迅速发展,在哈尔滨、长春等地也形成了迅猛发展的态势。

此外,在项目布局上,中国短道速滑早期以短距离为突破点,无论是李琰、张艳梅还是杨扬、王濛,都在女子500米上实力强大。伴随着周洋、任子威等选手的成长,我国在中长距离上也有亮点,形成了项目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

锐意进取永远向前

在中国体育代表团短道速滑队名单中,有几个名字对了解短道速滑的人来说耳熟能详。

来自韩国的主教练金善台,曾在两个周期内执教吉林队,执教过周洋、韩天宇、梁文豪。2019年,他成为中国队主教练。

在中国队教练名单中,短道速滑名将安贤洙赫然在列。这位前韩国队主力曾以俄罗斯选手身份参加了索契冬奥会,先后摘得6枚金牌。2022年北京冬奥会,他是中国队的技术教练。

广泛引进世界先进的训练方法与手段,这是中国短道速滑队持续保有竞争力的一大原因。中国短道速滑队从未故步自封,不断吸纳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结合自身优势,使队伍始终处于世界前沿。

2006年都灵冬奥会后,中国短道速滑队在获得金牌后坚持聘请李琰执教,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随后的温哥华、索契、平昌连续3届冬奥会上,中国队均有金牌收获。(转自2月7日《中国体育报》01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