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运会之名促文明交流互鉴
水火交融的瞬间,成都以一场精彩的开幕式拉开了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的大幕。当中国青年歌手与来自美国、意大利等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共唱主题曲《万千》时,“运动无限 气象万千”的口号在这一刻被具象化。世运会,这一展现多元文化,象征潮流的综合性运动会,与成都这座城市有着灵魂上的契合。从开幕式上的创意表达,到赛事筹备的细节设计,成都世运会展现着中国人民的包容与热情,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盛会。
2019年5月9日,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举行的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2019年全会上,成都获得2025年世界运动会举办权。当时,很多人的反应是“什么是世运会”“为什么成都要申办世运会”。霹雳舞、尾波划水、荷球、蹼泳……这些大家以往认为的冷门运动,以世运会为平台,在成都迈上新台阶。世运会展现着开放与包容,许多项目通过这一舞台最终进军奥运,这也是成都给外界的印象。正因为如此,成都举办世运会显得顺理成章。就像两年前的成都大运会,“成都成就梦想”的口号被无数参赛的大学生带到世界各地,新潮、包容,这些早已融入成都的城市性格。随着世运会效应的带动,腰旗橄榄球、匹克球、飞盘等运动在成都开始兴起。在成都话中,“耍洋盘”这个词汇代表着当地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世运会的举办,恰恰让成都人好好“洋盘”了一把。
体育现在已成为最容易交流的国际语言,在提出打造“世界赛事名城”的同时,成都始终秉持“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的理念。开幕式上,一个飞盘从天而降,飞跃世界各地的地标性建筑,一场综合性运动会,就能将世界串联起来,促进各地的文明交流互鉴。成都大运会闭幕后,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雷诺·艾德说,赛事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如今,作为中西部对外开放的航空龙头,成都航空口岸今年出入境人员已超360万人次,同比增长11.9%;其中外国人88.4万余人次,同比增幅达56.3%。在世运会开幕前的暑运期间,仅成都边检站查验的入出境外国人就已突破10万余人次,同比增长39.2%。这些数据体现着成都的“洋盘”程度。
从融入竹节与凤鸟纹样的火炬“竹梦”,到正面嵌入太阳神鸟、背面以竹叶寓意坚韧的奖牌“竹光”,再到以大熊猫和川金丝猴为原型的吉祥物“蜀宝”与“锦仔”……各种四川的文化符号,在世运会的诸多细节中缓缓融入。这些元素,连同盖碗茶、川剧、火锅、高铁等呈现在世界各地运动员的社交媒体上,向外传递着中国的吸引力。为了抓住这波流量,成都打造“票根经济”,在8月7日至17日赛期内来参赛和观赛的人还可享受各种优惠,更多成都和中国的文化符号将借世运会东风被推向全球。
抓住年轻人就是抓住未来,超过百年历史的奥运会已逐渐向年轻人靠拢,越来越多的新兴项目进军奥运,其中很多源自于世运会。本届世运会中国代表团平均年龄23.8岁,与大运会相似,世运会同样是年轻的代名词。跑酷、飞盘、攀岩、腰旗橄榄球……当这些潮流运动的顶尖赛事在成都上演,包容的中国在世界面前传递着友善与热情。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以成都世运会为窗,开放的中国呈现出万千气象。(转自8月12日《中国体育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