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谈之七——培养好军旅体育人才
“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集政治影响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等于一体,体现着强大的综合功能和特殊的社会价值。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体现人类文明进步的实践活动,在传播人类文明成果、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一种竞技活动、一种群体联谊,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载体,当代体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成为展示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的特殊窗口,成为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从事部队文化体育工作多年的总政治部宣传部文化体育局局长宋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直奔主题。
问:军队体育文化的力量何在?
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央军委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意见》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我军特色的先进军事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军队在长期奋斗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体现我军性质宗旨、职能任务、历史传统的文化形态,是提高我军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和滋养官兵的精神沃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是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部队、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和本色的迫切要求”。
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9月29日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关于“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指示,是我国体育战线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军队体育作为国家体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更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承英勇善战的传统,发扬团结拼搏的精神,在国际体坛上升国旗奏国歌,并以此激发炎黄子孙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祖国自豪感和认同感,已成为军旅体育健儿的自觉担当。
问:军队体育文化建设成绩斐然,在弘扬奥运精神的同时,成为军事外交的一支重要力量。是这样吗?
答:是的。我军专业体育队伍组建近60年来,共获得世界冠军200多个,洲际冠军1600多个,全国冠军近万个,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举重运动员陈镜开、第一个获得体操世界冠军的马燕红、第一个获得冰上世界冠军的叶乔波都来自我军专业体育队伍,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中有我军3名优秀运动员。涌现出了以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体坛尖兵”叶乔波、“团结拼搏的体坛劲旅”八一男子篮球队和“英雄的军事五项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和运动队。在2007年8月1日召开的全国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上,我军专业体育队伍中有3个集体、9名个人作为全军英模代表出席会议。从1984年我国参加奥运会以来,我军连年获得“国家体育贡献奖”、“参加奥运会突出贡献奖”。北京奥运会上,我军健儿共夺得7枚金牌、5枚银牌和6枚铜牌,所获金牌数和奖牌数分别占我国代表团的13.7%和17%,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奥委会颁发的“重大突出贡献奖”,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称赞说:“部队体育工作在弘扬奥运精神、为国争光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体育队伍先后有近400支团队出访,接待超过200支外军体育队伍来访,派出130多名体育专家赴近20个国家执行军援任务。我军自1979年1月正式加入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后,按照其章程认真履行责任和义务,33年间承担了国际军体数十项重大比赛、会议和学术交流等活动。尤其是我军健儿在世界军人运动会上的出色表现,使我军在国际军体理事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被国际传媒称为“和平时期的世界大战”的世界军人运动会上,以其出色表现受到世人的高度赞誉。我军健儿的出色表现,不仅展示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崭新形象,更是赢得了国际军体理事会和各成员国的高度评价。国际军体理事会主席高拉少将称赞说:“中国军队派代表团参赛是对国际军体的积极支持,中国代表团取得的优异成绩是对国际军体的重大贡献。”军队专业体育队伍通过对外交往,加深了我军与各国军队间的了解,增进了彼此友谊,已成为军事外交乃至国家外交的一支重要力量。
问:请您谈谈军旅健儿在军队体育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答:我军专业体育队伍还坚持面向基层、为兵服务,各运动队每年都要结合下连当兵锻炼,积极为基层官兵表演、辅导,帮助培训骨干、传授技艺,组织连队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深受基层官兵喜爱。我军体育健儿在训练比赛中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手、知难而上、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敢打硬仗、善打恶战、能打胜仗的战斗作风,是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财富,具有特殊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官兵爱军习武、强身健体、争先创优的热情和干劲,对促进部队全面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出了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军旅体育健儿取得的优异成绩,得益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国家和各省市体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全国人民和全军官兵的关心厚爱。特别是国家体育总局坚定不移地坚持“举国体制”,对解放军运动员实行“两次计分”的政策,使军地双方互利互惠、共同受益,缓解了军队专业运动队招生难的问题。“举国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推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体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对社会主义“大体育文化观”的生动诠释。
问:那么,军队体育文化建设的特色是什么,如何继承和发扬?
答:从我军专业体育队伍自身来讲,注重政治教育和思想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近六十年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建队经验,尤其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专业运动队特殊的政治优势。坚持经常性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以及使命任务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把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训练比赛的全过程,渗透到军营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军专业运动队每周要出军事操,每年要下连队当兵锻炼,要走队列、整内务、集合点名,进见首长要敬礼、报告,外出比赛要到附近的革命圣地参观见学,工作生活场所、训练场馆布置格言警句和励志标语等等,不断强化军人素质和战斗精神的培养,使他们继承和发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光荣传统,牢固树立对党忠诚、报国为民的坚定信念,具有敢打必胜、不怕牺牲的气概,严守纪律、团结协作的过硬作风,处变不惊、坚毅顽强的心理品质。随着体育走向市场,物质利益的诱惑增多,激烈竞争的挑战增多,要保持人员思想稳定、干劲十足,必须把育人的工作放在首位,必须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德。军人以效命疆场为己任,“军人生来为战胜”,这是军队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军人职业的特殊要求,因此军人运动员必须要像战士一样,崇尚战斗精神,视荣誉为生命,把体育的竞技场当成没有硝烟的战场,不畏强手,敢于胜利,永不放弃,永争第一,因为战场上从来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这些都为竞技体育夺金牌、攀高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严”是军事文化中对军人行为的一种特殊定义,竞技体育对“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与部队进行军事斗争准备中所强调的“严格”一脉相承,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训练原则,与部队军事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几近一致。军队专业运动队姓“军”的性质决定了军人运动员、教练员首先是军人然后才是运动员、教练员,军队的体育工作者从入伍的第一天起,就必须接受军队的条令、条例和各项纪律规定的教育,并贯彻执行,这使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对“严格”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强烈的军人意识的灌输和熏陶,使他们在训练比赛的场内外,运动员能够自觉严于律己,教练员能够自觉言传身教。“从严治军”是军队建设的铁律,也是军事文化的“归化”所在,具体体现在军队专业运动队的建设上就是始终坚持从严治队,严格制度、严格纪律、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人人做到令行禁止。军事化管理的强制性和自觉性的统一,为军队竞技体育出成绩、出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