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文化教育结合是奥林匹克的核心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体育运动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把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结合在一起。
    古代奥运会是作为宗教的祭祀仪式出现的,在诞生之初,它的宗教文化意义远远大于它的体育意义。古代奥运会以祭神为主,还包括有形体、圣火、演讲、雕塑等文化艺术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育竞技仅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
    顾拜旦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之际,就坚持“体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坚决反对把奥林匹克运动看做纯粹的体育竞技。1906年举行的奥林匹克代表大会,倡议在每届奥运会期间同时举行以文化为内容的艺术赛会。从1912年至1948年,历届奥运会中都进行了雕塑、建筑、绘画、诗歌、音乐等方面的艺术比赛。但在1948年伦敦奥运会之后就没有再举办这种比赛。
    1954年国际奥委会全会通过奥林匹克艺术展的方案,并将“组委会举办艺术展览(建筑、音乐、文学、绘画、雕塑、体育邮票和摄影),也可包括芭蕾舞、戏剧、歌剧或交响乐演出”等文字写入《奥林匹克宪章》第31款。这就是奥林匹克艺术节。奥林匹克艺术节是国际奥委会力图把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结合起来的重要活动,是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结合最集中的体现。
    奥运会主办国充分利用奥林匹克艺术节展示本国文化。墨西哥城奥运会的艺术节为期1年,慕尼黑10个月,莫斯科1年半。洛杉矶奥运会艺术节为期10周,其间举办了20个展览、220场演出。近年来,奥林匹克艺术节出现了按奥林匹克周期设计、走向系列化的发展趋向。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艺术节跨越4个年度,形成4个主题相互呼应的一个系列:该艺术节始办于1997年, 主题为“梦的节日”,集中展示澳大利亚的土著文化,有30个展览、14场舞蹈与戏剧、8次大型表演、50场电影和文学节目、3场音乐会及其他活动;1998年主题为“海之变”,集中反映澳大利亚各地丰富多样的文化;1999年的主题为“通向世界”,在五大洲50个国家的150多个城市开展70种文化艺术活动;2000年的主题为“参加悉尼的庆典”,于奥运会开幕前1个月开始,各种文艺活动在此时逐渐达到高潮……
    奥林匹克艺术节既是对主办国文化的展示,也是世界性的艺术大交流。由于文化的参与,各种艺术形式与奥运的结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综合性和审美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尽管如此,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仍然有限。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过程中,顾拜旦最初设想的“体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这种平衡逐渐“失衡”,大幅向体育倾斜,兴奋剂、黑哨以及暴力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文化和教育对体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是奥林匹克的核心。如果光重视发展体育和与之相关的商业开发,而不注意加强体育与文化相结合,就有可能使体育活动出现偏差,甚至走入歧途。2000年,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成立。在该委员会的协助下,国际奥委会大力推行奥林匹克教育政策,积极寻求在国家、地区和国际层面,为通过体育发展文化与教育事业提供更多资源。
    与收藏委员会非常具化的职责不同,国际奥委会文化与教育委员会的使命是宽泛的,包括文化、教育和青年发展。现在已经有很多奥林匹克文化机构和社团,包括50家博物馆,60个学术研究中心,还有收藏家、历史学家、艺术家以及各类协会,世界各地的体育迷也会在当地组织各种活动,这些都被国际奥委会视为值得珍视和倡导的财富。
    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文化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目前尚有四分之三的国家奥委会过多地关注体育竞技,而在挖掘和发挥文化影响力方面作为寥寥。随着人们对体育与文化、教育认识的加深,随着国际奥委会成立文化与遗产部,文化层面的问题将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
    德国人巴赫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2014年,国际奥委会第127次全会全票通过了《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40条建议。巴赫的改革方案是基于奥运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公信力和吸引青少年这三大主题。其中,开通24小时奥运频道是重要一步。《奥林匹克2020议程》改革方案中写道:“奥林匹克频道将拥有四大使命: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家园;沟通和联结观众和网民;宣传奥林匹克精神;通过体育来教育人们。”
    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文化软实力”的提出,各个国家都开始注重本国文化的传播。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影响力,奥运会主办国通过举办奥林匹克文化活动,借奥运之力传播本国文化,的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杜婕)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