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羽后备人才培养文化考试成绩成硬指标

  多年来,中国乒乓球队和中国羽毛球队一直扮演着我国竞技体育先锋军的角色,然而面临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挑战,以及社会对体育多元功能的新期许,我国乒羽后备人才的培养再次走到了谋新求变的关键节点上。在4月21日召开的全国乒乓球羽毛球青少年训练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主任刘晓农表示,“在这场变革中,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刚刚召开的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要求我们的青少年培养模式要改革创新。”
    目前在青少年层面上,我国乒羽项目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一些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开始显现。以乒乓球为例,1987年在各级各类体校训练的乒乓球运动员人数是30341人,2016年是23266人,下降23%。刘晓农说,造成后备人才数量下降的原因,客观上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教育制度改革、人口出生率下降等因素有关,主观上与我们后备人才培养的思想不够解放、体制机制创新不够有着直接关系,比如培养渠道过于单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高,而且“体教分制”的现实导致我们对学校发展乒羽运动关注度不高。刘晓农认为,“与我们要解决运动员学习问题一样,学校要解决学生业余训练问题,这才是解决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根本办法。”
    面临全新的发展形势,今后我国乒羽后备人才的培养究竟该如何发力?刘晓农认为,首先还是要加强国家二队建设,因为国家二队是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风向标,对于各级各类后备人才培养单位的培养模式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国家二队实施每学年两个学期的学习周期计划,并实行学分制,每学期按时结业并考核及格的队员将获得相应的学分。未来我们还会考虑文化积分与队内竞赛积分挂钩,综合竞争优秀者,前期将酌情增加参赛机会,后期考虑扩充进入与一队的交流名单,如果多次考核不合格的队员将考虑调整回省。”刘晓农说,“以国家队的带头示范作用,引领各省市队也根据自身条件和情况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文化教学和考核标准,上下联动。”
    “体教结合是中国乒羽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乒羽运动中的体教结合是解决目前后备人才培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的根本途径。”刘晓农说,“结合乒羽运动的实际,我们未来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传统专业运动员三级训练网培养体系中继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二是要在普通学校中加大普及乒羽运动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学校中普通学生的乒羽竞技水平。”
    “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全国青少年赛前文化考试和国家队入队文化考试制度,按照《全国青少乒乓球比赛赛前文化测试实施办法》要求,统一测试内容和标准,以考代培,通过测试的运动员方可获得相应比赛的参赛资格或国家队入队资格。乒乓球项目目前已涵盖9至15岁全部年龄组的比赛,羽毛球项目也将逐渐在各项青少年赛事中展开。”刘晓农说,“未来5年,我们将按照‘办法’提出的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逐年增加题库试题量,加大试题难度,从而有序分步地提高测试标准和要求,并计划最终于2021年取消题库,以此推进各省市体育主管部门对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
    “同时我们还要探索体教结合新模式,完善运动员培养体系,整合资源,大力建设中乒校和中乒院。积极与教育系统合作,推广乒羽文化,为促进学校乒羽运动的普及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刘晓农说,我们将积极配合教育系统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师乒羽专项教学训练知识的培训,我们已经与中体协达成初步协议,每年联合举办一次乒羽两个项目的全国中学专项体育教师培训。在初级业余训练中,我们积极倡导体校训练学校办的模式,提倡体校教练进学校,积极创造后备人才从普通中小学中涌现的环境。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