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史事篇“乒乓外交”一词的历史由来

  外交是一种古老的政治工具,自从有了国家就建立了外交制度。在《辞海》里对“外交”一词的解释是:国家为维护其自身利益,推行其对外政策所进行的国际间交往活动。主要有国家元首、外交代表等进行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颁发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活动等。我们这里所谈的“乒乓外交”意思是指借助体育运动——乒乓来构建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如今我们在网上搜索“乒乓外交”这一关键词,网页里的内容主要讲的是中美两国借助第31届世乒赛的契机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初人们已经使用插画的形式来描述“乒乓外交”了。
  在1901年的这张杂志插画中,身着清朝服饰的士绅正和头戴“EUROAP(欧洲)”字样王冠的女士打乒乓球。他们手持早期乒乓球的鼓状球拍,在中国的八仙桌上进行着乒乓运动。从该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球网上“DIPLOMACY(外交)”的字样,下面写着“PING PONG Or,A GAME THAT HE DOES UNDERSTAND(乒乓,这是他知道的游戏)”。由于这幅插画是当时西方人所作,向世人们传达了西方世界想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愿望。这也是最早的有关“乒乓”的外交,虽然仅仅是出现在插画中。
  1971年期间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的一系列事件。“乒乓外交”一词是怎么产生的呢?首先提出“发挥了外交使节作用”的是朝日新闻。1971年3月29日,该报当天刊登了三篇有关中国乒乓运动员的文章,即《友好发球,中国选手》《总是握手与微笑》和《请“一定到北京来”》,详细介绍了第31届名古屋世乒赛第一天中国选手的表现。该报写道:“中国选手们机敏爽朗地行动了,无论是在比赛中,还是在友好活动中都是如此”;“比赛一结束,就同对手一再握手,关系融洽,摄影留念,还给别国选手签名”;“如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话所说,他们直接发挥了‘外交使节’的作用。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