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下的滑冰者开启中国现代冰上运动大门

  1883年《伦敦新闻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刊登了一幅题为《冬日停靠在天津的外国战舰》(Foreign gun-boats laid up in winter at Tien-tsin, North China)的速写,这幅速写是一位到中国旅行的英国画师根据1880年冬天在天津的见闻绘制的。画面中三艘战舰自左至右分别来自德国、英国和美国,有两人正背着大捆的稻草走向战舰,由于天气寒冷,这些战舰需要中国苦力运送稻草保护甲班。冰河之上有冰床来往,有的在运送乘客,有的在运送货物。冰面上不乏滑冰的人,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有双人滑也有单人滑,有滑得灵活自如的也有初学摔倒的。这幅速写是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写照,包含着现代滑冰运动在中国起源的不少信息。
关于战舰
  清代的天津,“当九河津要,路通各省舟车,南运数百万之漕,悉道经于此,舟楫之所式临,商贾之所荟集”,“实水陆之通衢,为畿辅之门户”(《津门杂记》),这里河道密布,又是进入北京的门户,足见其地位的重要。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以英法联军为首的一群强盗,溯海河而上侵入天津。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克天津,并继续进犯北京,火烧圆明园,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被辟为商埠,同年英国、法国、美国率先在天津设立租界,之后德国、日本、俄国、意大利、比利时和奥匈帝国也来抢地盘建租界,为便于交通运输,各国租界均沿海河划定。租界设立后,这些国家修筑码头、洋楼,传教士在各地租买土地兴建教堂,望海楼教堂就是其中的一座。据天津市人民政府2005年立望海楼教堂《历史风貌建筑简介》介绍,该教堂始建于1869年,系法国天主教会修建。在1870年反洋教斗争和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先后两次被焚毁,又两次重建。这里说的反洋教斗争就是1870年爆发的“天津教案”,教案发生后的6月24日,英国、德国、美国的战舰驶入租界,以武力强迫清政府惩处反洋义士。经过此事,西方列强的战舰经常停靠在这里以庇护侨民的安全。
关于冰床
  天津发达的漕运为运河两岸的居民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旧时冬天的河道经常会见到冰床穿梭其上,或运送货物,或载人而行。据《津门杂记》记载,“冰床又名拖床,俗呼冰排子,其形如床,可容三四人,高仅半尺余。上铺草帘,底嵌铁条,取其滑而利行。人坐其上,一人支篙撑之,驰骤甚速,每到天寒水冻,冰排盛行,往来密如梭织,四通八达,攸往咸宜。撑排者例备皮袄一袭,无客则自衣御寒,有客则奉客铺垫。随地雇坐,价甚廉。如去一二十里之遥,所费不过京蚨十文而已,贫民食力于风天雪地中如此。”这里说到的冰床,并非是天津独有的,北方很多地方都有。比如《明宫史·金集》载:每于河冻之后,近京贫民,群来趁食。于皇城内外,凡有冰处,拉拖床以糊口。冰床的形状是不尽相同的,“冰排子”离冰面很低,靠人力在冰床后部撑床前行,撑床所用的木杖有铁制的尖及钩子,平滑的冰面上用尖头撑床前行,如果遇到砂石等条件恶劣的冰面,则用钩子拉着前行。另一种冰床高二尺有余,长约五尺,宽约三尺,人坐其上可以将双腿垂在床侧,靠人力拉动前行。中国北方使用冰床的历史悠久,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有《讥谑》篇,其中写道: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余尝按察河朔,见挽床者相属,问其所用,曰:“此运使凌床”,“此提刑凌床”也,闻者莫不掩口。此处的“凌床”指的就是冰床。
关于滑冰者
  旧时天津称滑冰为“跑凌鞋”,《津门杂记》中记载,“有所谓跑凌鞋者,履下包以滑铁,游行冰上为戏,两足如飞,缓疾自然,纵横如意,不致倾跌,寓津洋人亦乐为之,藉以舒畅气血,甚妙。”书中还有《跑凌鞋》诗一首:往来冰上走如风,鞋底钢条制造工,跌倒人前成一笑,头南脚北手西东。《津门杂记》初刻于光绪十年(1884年),作者张焘,书中关于滑冰的这段记载和这幅速写中滑冰的场景是比较吻合的。
  外国人入侵天津之后,带来了西方现代体育运动,如足球、滑冰、板球、网球、田径、棒球、篮球、冰球等等,这其中以滑冰运动最为不同。其他的运动大多在中国没有开展过的(西方的足球和中国传统的蹴鞠也有很大不同),是地道的“舶来品”,而滑冰运动在平津地区早已有之。穿着底部有“滑铁”的冰鞋在冰面上滑冰在清初逐渐形成,到乾隆时期兴盛起来,各种冰上运动被统称为“冰嬉”,冰嬉被定为“国俗”。由于这项运动在天津并非新事物,所以张焘在书中使用了“寓津洋人亦乐为之”的语句。虽然中国的滑冰历史并不输于西方,但西方人拥有质量更好的冰鞋、更高的技术和比赛规则,这些冲击了本土滑冰运动个体、分散、自发的状态,客观上开启了现代冰上运动在中国发展的大门。面对外侮不断,不屈的中国人民展开了民族救亡的探索和抗争,到20世纪30年代,逐步形成了以历史传承性、爱国自强性、开放包容性为特征的多元化的现代冰上运动文化。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