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泳节节高 游泳人面临“幸福的发愁”

    从雅典到北京再到伦敦,中国游泳可谓节节高,不仅金牌数超越了“五朵金花”的辉煌时代,而且还实现了男女游泳集体开花的壮举。下一届里约奥运会,中国游泳能否延续伦敦的辉煌,除了越来越强大的对手,在内部也依然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虽然这都是新的“崭新而幸福的发愁”。
    杭州市是本次奥运会游泳项目最大的金牌贡献者,目前,杭州出现了一股游泳热,但是另外一个问题也接踵而来,场馆严重不足。“每当游泳试训选材时,各训练单位的游泳馆都是门庭若市,杭州现有游泳训练场馆根本满足不了杭州日益增长的游泳训练需求,导致很多家长的热度降低,优秀苗子也选拔不出来。”杭州市体育局局长赵荣福说,更多政策支持已经成为游泳从业者最大的渴望。
    经济发达的杭州拥有将近300个游泳场馆,当中也不乏定时免费和向特定人群开放的游泳馆,尚且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在全国其他地区,这个矛盾就更为突出。
    运动员的出路则是让游泳可持续发展遇到障碍的第二个问题。传统的举国体制下,运动员需要全天候训练,学习的时间被大大缩短,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如果出不了成绩,未来很难有好的出路,这也让很多孩子放弃了游泳。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郭建军说,“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是单纯的游泳项目遇到的问题,国务院为此专门下发了两次文件,总局也在近年来先后制定了很多规定,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比如体校发展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和教育发展规划,增加青少年赛前文化测试等。”
    “杭州市在这方面的一点经验就是发展游泳俱乐部,我们市队的运动员很多会进入俱乐部工作。”赵荣福说,“大部分可以消化掉。”但是对于未来出路有更高要求的家长和学生来说,还是有一些差距。目前,杭州市的大部分俱乐部和基层游泳训练机构每天只训练一个多小时,全部在课后进行,但是等到孩子到初中、高中的阶段,学与训的矛盾还是会突出地表现出来,成为业余训练的最关键问题。
    进一步推进“体教结合”,解决升学难的问题将是迫在眉睫。“运动员的出口绝对受到文化素质的限制,提高文化素质才是根本办法。”广州体育学院陈武山说。孙杨的教练朱志根也提到了教练的苦衷:“游泳馆潮湿,长期待在里面,我们的关节都有问题,也希望对教练能够有更多关心,否则很多优秀运动员也不会选择做教练。”
    新时期,举国体制也同样遇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遇到了新的问题,以孙杨为例,目前孙杨的商业价值已经不需多言,但是既要保障训练,又要保证商业开发,确实有很高的难度,何时能建立一支“杨之队”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在游泳中心,缺乏相关市场开发和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国家队要管理上百人的队伍,精力有限。而如果运动员的商业价值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对于游泳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同样是一个制约。
    更严峻的是我们的业余训练严重滑坡,财政对游泳的投入不足,使得基层发展力不从心。“完善竞赛机制,对欠发达地区年度参赛名额实行补助制度,激发各地对游泳的重视程度,可以有效促进业余训练工作的开展,延续游泳热。”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严蓓在谈到浙江游泳成功之处时这样总结。“抓好基层,从娃娃抓起,这是杭州游泳成功的经验,也是中国游泳未来必须要坚持的道路。”总局游泳中心主任尚修堂说。

(陈思彤)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