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根学:用训练和管理锻造过硬散打队伍

    2014年,国家武术散打队在第17届亚运会比赛中取得了5金1铜、在第7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中取得了7金1铜的优异成绩,圆满完成各项训练比赛任务,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家武术散打队年度总结会上,总教练张根学认为,齐抓共管、团结一致、刻苦训练、共同努力,是国家武术散打队的宝贵经验,也是取得成绩的重要保证。

刻苦训练——近半时间集训

    2014年散打重大比赛任务较多,为备战各项赛事,国家武术散打队从4月28日开始至10月25日,共在西安进行了4次集训:首先是女子和男子小级别第一阶段的集训、第二是备战中法对抗赛的集训、三是备战第17届亚运会武术散打比赛的集训、四是备战中土对抗赛的集训。全年总集训时间达172天、110余人次。在济南进行了2次集训,分别是男子大级别的集训、备战世界杯的集训,总集训时间达70天、50余人次。
    张根学介绍,总局武管中心对每次集训和比赛都非常重视,中心领导不仅亲临训练基地,观摩训练和了解备战情况,同时也对国家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比赛中不仅仅靠力量、靠硬拼的手段取胜,还要靠智慧、靠技巧胜出比赛,力争在赛场上打出中国武术的威风,树立中国武术的形象,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张根学说,国家武术散打队代表着中国武术散打的最高水平,运动员不仅要身披国家战袍,为国争光,而且也肩负着中国武术散打向世界推广和宣传的重要使命。他认为,武德高尚、武艺精湛是中国武术推广和宣传的法宝,也是国外运动员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在高规格的赛区,运动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代表武术形象,更是代表国家形象。因此,公共形象也是国家散打队长期要求维护的一项重任,在平时训练、生活和比赛中,教练会特别要求运动员要注意个人形象,穿着大方得体,言谈举止文明礼貌。

强化管理——锻造过硬队伍

    张根学认为,三分训练、七分管理。管理对运动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国家武术散打队立规矩,完全按军事化管理,就是要把国家队锻造成一支纪律作风、精神文明过硬的队伍。
    他介绍,在每一次集训中,教练组始终把运动员的管理摆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绝不敢掉以轻心,就是要杜绝一切不良事件的发生。队伍一切从“严”出发——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训练。虽然进行封闭训练,实行军事化管理,但队伍也努力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教练员、运动员不断加强团队精神,以队为家,从而全力以赴投入到备战训练中。
    在日常训练中,国家武术散打队严格按《中国武术散打队管理工作手册》要求,把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在管理中,队伍实行晚点名和教练员查房制度,要求每一个人做到训练不缺席,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服从教练员管理。国家队实行请销假制度,业余时间有事外出必须请假,在外过夜必须经教练组长同意后向领导通报,外出一天或者一天以上者必须向分管教练和教练组长请假,经批准后向领队说明,方可离开,且归队后必须销假。
    张根学说,由于运动员来自不同省市,平时的生活管理都不一致,刚来时有些队员不适应,吹哨集合时速度比较慢,很懒散,也有些运动员能按要求请假外出,但归队时不能及时跟教练员销假。针对这些情况,在教练员给予批评教育、谈心后,运动员都能及时承认并改正错误,并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

竞争强烈——集训效果明显

    据了解,总局武管中心在2014年对国家武术散打队采取集训选拔运动员参赛的办法,增加了运动员的竞争意识,也促使训练效果明显有提高。
    张根学介绍,从去年5月15日起至6月23日,国家武术散打队共选调运动员46人进行了为期40天的大集训。在大集训后选拔亚运会集训队伍继续训练,共有12名运动员参加了亚运会集训,但最终只有6人能参加亚运会(6人为替补)。对运动员来说,只有刻苦训练,以训练水平和成绩才能赢得出征亚运的机会,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但也是残酷的。这样的现实让每个队员都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训练起来更刻苦、劲头更足,唯恐落后。
    为了更好了解运动员备战情况,国家武术散打队举行了亚运会模拟比赛。张根学说,国家武术散打队聘请了多名国家级裁判员,采用国际规则,按照亚运会比赛程序进行,以此检验训练效果,选拔确定亚运会参赛运动员名单。他认为,通过模拟比赛让运动员提前了解、熟悉亚运会比赛流程,裁判评分特点和判罚尺度,同时也能使教练员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的体能、技能和实战能力等情况,为下一阶段的备战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通过模拟比赛及为期3个月集中训练的总体表现,在武管中心领导和教练组的共同研究下,中国武术散打代表运动员名单最终出炉,共6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张根学认为,这样的选拔竞争机制使参赛队伍的训练、管理更有针对性,注意力更加集中。

(蒋亚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