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职业辅导顺应发展用心点亮蜡烛芯
近年来,体育系统通过对运动员保障工作的研究,探寻出了一条根本规律,就是顺应运动员的发展需要。任何制度和机制只要适应了这个根本需要,就好比点亮了蜡烛芯,就可以激发运动员的发展内在动力,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将运动员职业辅导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一系列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围绕着提升运动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核心的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与文化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训练管理密切相关。运动员职业发展状况直接决定其运动生涯发展水平,需要接受更科学和更高效的职业辅导。运动员职业辅导目前被细化为在役运动员和退役运动员两大组成部分。职
业发展的指导,对在役运动员,于文化教育和运动生涯生活技能是很好的补充;对于退役运动员,是转化运动员体育技能实现更好再就业的基础。
为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工作室和职业指导师的作用,随时解决运动员职业发展困惑,在几年时间里,体育总局面向全国体育系统建立了运动员职业指导师队伍,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职业指导人员,为运动员提供专业咨询和生涯规划指导,还创建了多个运动员职业指导工作室,这些职业辅导工作对运动员明确训练、学习、职业培训目标,提高综合素质,调动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延长运动生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探索职业辅导从运动生涯开始,帮助在役运动员养成职业意识,学习在运动训练中与人相处,与其他队员、教练员沟通、培养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奠定初步基础。与此同时,通过切实有效的职业辅导解决后顾之忧,让运动员更加安心投入到训练中、创造更好成绩。因此,运动员职业发展指导团队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在役期间开展,职业辅导工作在役期间开展得好,运动员就发展得好,后劲儿就更为强劲,发展目标就会更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在役期间开展就业辅导不是树立再就业理念,而是让他们更好的安心扎根运动生涯,根据自己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运动生涯目标,实现人生的飞跃,比如说从一个省运会冠军如何成为一个全国冠军,从一个全国冠军成长为一个亚洲冠军,逐级提高运动水平,实现自己更高运动生涯目标,而不是大家约定俗成理解中的“树立职业转换的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体育事业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这对于广大运动员群体的运动生涯和职业转换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运动员职业辅导作为直接作用于运动员群体的一项体育公共服务,连接着保障制度的指导协调和运动员的直接利益,连接着竞技体育一线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既有“最先一公里”的顶层设计,也有“最后一公里”的落实执行,更有中间环节的统筹协调。分别针对在役和退役运动员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和手段的职业辅导,也需要在普及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理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和探讨运动员职业发展支持体系与运动员训练管理体系之间的促进关系,推广运动员职业发展意识养成、职业生涯规划等技术及方法。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德恩, 上海体育运动学校校长盛茂武,上海简瑞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顾建雅,作为为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职业发展指导团队提供专业服务的团队专家,日前分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结合自己不同的研究背景,不同经历,分别对退役运动员和在役运动员的职业辅导提出了建议和看法。据悉,在役运动员职业辅导这个问题,各地也正在加强探索和行动,专家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思考,从若有所思到若有所得,运动员职业辅导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本版也将继续就此进行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