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拳击队冬训探营满怀憧憬新收获

  新年伊始,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对新的一年满怀憧憬,期待2017年能有新收获。中国国家拳击队正在用另一种方式为自己准备一份“大礼”——冬训!

提早苦练补短板
   

  “跟紧队伍!调整呼吸,还有一圈……”深冬的北京寒气逼人,但上午9点,国家拳击队队员就在奥体中心训练场开始了3000米长跑,空荡的运动场上,手拿秒表的中国拳击队总教练杨晓强不时朝场上队员鼓劲喊话。“天冷水凉,喝水要慢……”两组3000米跑结束后,他还不忘叮嘱气喘吁吁的队员。
    从2016年11月28日开始集训后,队员们就开始了艰苦的封闭训练,而两组3000米计时跑只是冬训“大餐”前一道“开胃菜”。随后队员们稍事休整,上午10点来到体能训练馆,男女队员分组后在专业体能教练张锦祝的指导下进行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的“前滚翻后推手倒立”训练,要求队员在保证前滚翻动作的连续性外,还要依靠背部和上肢力量在完成该动作后保证双腿站立姿态。动作看似简单,但对刚完成长跑后体能消耗较大的队员来说还稍显吃力,而张锦祝则在一旁为队员亲自演示。“保持连贯,双臂打开,接触地面时候双臂尽量发力……”不知是开场的热身跑达到了充分效果,还是54岁的体能教练在这群年轻队员面前一个漂亮的动作演示让他们钦佩不已,队员在随后的训练中更加投入,看不出一丝疲惫,整个场馆处处是队员们的呐喊声和助威声。
    “有没有,红包有没有!”在“绳爬”训练中,52公斤级选手胡建关赤裸上身以最快速度攀爬到近6米高度,停在半空朝下面的队员兴奋地喊道。“好……下来慢点,注意安全!”在一旁进行“桥摆”训练的女队队员纷纷停下来为他鼓掌。原来队员们为了在艰苦的训练中营造乐趣,经常以“发红包”奖励训练最卖力气的队员。在胡建关引发了满场笑声后,整个训练场气氛既严肃又活跃,随后的呐喊声和鼓劲声此起彼伏……
    下午3点,队员们经过一系列热身运动后,穿戴好护具,列队分开,开始进行拳击技术训练。队员们跟着教练的口号有节奏地移动步伐,晃动上肢,之后一记记重拳出击后,场内回荡着洪亮的呐喊声……每组出拳练习间歇,教练都会进行短暂分析,有些队员边听边回味,甚至闭上眼旁若无人地重复动作,期间,零星的呐喊声又出现在队列中。
    “我们在里约奥运会上完成了任务,但没有超额完成,更没有完成超越,特别是与金牌擦肩而过是我们最大的遗憾,我们非常不甘心。”杨晓强掷地有声,“今年冬训与以往相比在时间上提前近一年,就是希望在充足的时间内,凭借艰苦的冬训弥补自身体能上的短板。”无论是总教练的战术布置还是队员们的训练状态,都是为了不将遗憾留在东京奥运会。

“术道结合”提升训练效果
   

  拳击作为一项综合能力很强的运动,需要队员具备绝对力量、速度力量,以及耐力。之前的传统训练,往往更加专注技能训练而忽视了体能的保障,殊不知任何技术动作的发挥都是需要强劲的体能作保障。
    “每周通过采血检查每位队员的血红蛋白、睾酮、肌酸激酶、血尿素等重要指标,来分析他们短期和深层次疲劳程度、肌肉的刺激程度以及蛋白代谢情况。”拳击队副领队、科研博士张漓介绍道,“深层次疲劳一旦出现,我们就会大幅度调整训练计划。”科研的价值正如此——将训练负荷合理化。让运动员在一个“受保护”的状态下完成训练,避免伤病。有了这个基础保障,再去提升技术动作,才会达到效果。
    科研作为规范训练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不同时期为教练员提供合理的训练参考,让“术与道”这一问题不再纠结。“不仅要让教练员知道不同阶段该采取的训练计划这个“术”,更要让他们了解为什么要开展这样的计划,这是“道”,即原理和机制。”张漓补充道,“拳击项目的训练要有一个战略型布局,一定要知道该运动的训练规律和原理。具体说,一个简单的直拳技术动作,做好了是‘术’,为何这样出拳,怎样发力更科学等就是其中的‘道’。”
    有了科研团队的保障,不仅可以为教练制订训练战略,还可以针对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特征,为其打造训练计划。尹军花、胡建关作为队内运动成绩较出色的队员,他们的特征就是出拳快,也就意味着身体的“快肌”较发达,但该类型运动员的弱点就是耐力欠缺。所以,在经过科研分析后,会为他们提供一份针对耐力的训练计划,让训练成绩达到最大提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