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之畔见证中国击剑发展

11月20日晚,当福建女将陈情缘一剑落下,十五运会击剑比赛在香港启德体育园启德体艺馆收官。这场在香江之畔上演的全国最高级别击剑赛事,让国际裁判惊叹“堪比奥运规格”,在办赛水准、人才培养等维度令人印象深刻,成为中国击剑运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融合办赛赢赞誉

本届全运会,中国击剑协会聘请四位国际裁判参与执裁,走进启德体艺馆,几位国际裁判连连赞叹,“这是全国比赛?分明是奥运会的规格!”从硬件设施来看,场馆的高台设计、专业器材配置均达到国际顶尖赛事标准。软件服务方面,香港赛区工作人员尽职尽责、流程规范,志愿者们全程敬业,用专业态度保障赛事顺畅运行。赛事期间,座无虚席的场馆内,观众的呐喊与掌声此起彼伏。张家朗、蔡俊彦领衔的香港队,历史性夺得男子花剑团体冠军,更为主场办赛增添了荣耀时刻,实现了“办赛”与“参赛”的双重精彩。

打造“零争议”竞赛环境

在世界范围内,击剑赛事中常见判罚争议、运动员情绪失控等情况,但这些在本届全运会的击剑赛场却彻底绝迹。体育总局自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实现这一突破的背后,是多重保障机制的协同发力:前期通过多场资格赛选拔最优秀的裁判员;特邀四位国际顶尖裁判助力花剑、佩剑项目执裁,从源头保障判罚专业性;针对资格赛中出现的不文明参赛行为进一步明确责任,要求参赛人员在决赛中遵守规则、理性参赛。

全运会期间,选手们对判罚有疑问时,均能通过正规程序申请视频回放挑战。裁判团队会认真核查每一个争议回合,耐心解释判罚依据,让每一场对决都经得起检验。中国击剑协会负责人说,打造“零争议”的竞赛环境,让运动员得以专注于技战术发挥,也让各队达成共识——这是一场纯粹比拼实力的公平较量。

打破壁垒激发活力

全运会击剑赛场上出现了17名大众选手,其中以个人身份参加男子花剑个人赛的曾昭然闯入四强。该政策自上届全运会开始实施,曾昭然便以大众选手身份参赛,此后凭借优异表现入选国家队并出征巴黎奥运会。他始终保持个人身份,专注学业与击剑平衡。专业与业余的壁垒被彻底打破,成为本届赛事的突出亮点。据中国击剑协会负责人介绍,随着积分体系日益科学,大众选手通过全国性大众赛事积累积分,达到标准即可跻身全运会赛场,与专业选手同场竞技。

这一变化不仅让赛场涌现出大批“边学习边练剑”的大众选手,更引导各省份革新选材模式。越来越多省份走出体校选材的传统路径,转而从俱乐部发掘人才,通过“不耽误文化课、免费专业训练”的合作模式,实现体教融合。本届全运会击剑赛场,男子花剑个人银牌得主、15岁的江苏选手邹天一,便是读书、练剑两不误的典型代表,女子花剑银牌选手王一然只有14岁,同样是代表俱乐部出战。

竞技格局更趋均衡

十五运会击剑赛场,还传递出更趋均衡的地域竞技格局。传统强省广东虽未夺金,但在多个项目上摘银仍保持实力,福建、山东等省份强势崛起,香港队首夺金牌,上海等以往非传统强队也站上领奖台,获奖队伍较往届显著增加。

“更令人欣喜的是,一批15至23岁的青年选手已成为赛场主力,23岁的黄芊芊、许杰分获女子、男子花剑个人冠军,庄馨逸、铁芷赫等小将崭露头角,他们也将成为洛杉矶、布里斯班奥运会的核心力量,让中国击剑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中国击剑协会负责人说。(转自11月21日《中国体育报》03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