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混合团体项目有点儿意思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跟着这句著名的旅游宣传标语,我上周末去到河北邯郸,采访2025年全国青少年跆拳道精英赛(混合团体)。

跟着比赛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出差,算是能够浅浅地初步了解这座城。“邯郸”二字作为城市名称沿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作为杨式、武式太极拳发祥地,在这里举办一场青少年跆拳道比赛,仿佛顺理成章。

常年游走在冰雪项目赛场的我,对跆拳道并不熟悉,特别是这次比赛的混合团体项目,是一个新兴项目。不过杭州亚运会上,中国队与韩国队的跆拳道混合团体决赛让这个项目“出了圈”,我也曾在社交媒体刷到过相关视频,双方队员轮流上场的“大混战”着实刺激和好看。通过采访这次青少年比赛,我对混合团体项目多了几分了解。

以本次青少年比赛为例,每队需要派出2男2女共4名队员上场,男选手体重相加不超过150公斤,女选手则是135公斤。4名队员从女选手体重较轻的开始编号,从1到4排列,男选手需要穿着黑色道裤以做性别区分。有意思的是,混合团体比赛采用的是“生命值”记分法,对阵双方初始“生命值”为150,当一方的“生命值”降为0时,则该队为落败方;如果一局3分钟比赛结束双方都没有降到0分,则“生命值”更高的一方获胜。

等比赛真正开始,通过大屏幕的比分显示,我对规则的理解更进一步。我在采访中得知,为了项目普及,混合团体借鉴了电子竞技的“血条”方式,以便观众更快地了解比赛,并沉浸式感受氛围。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这个方式确实更容易理解,甚至看起来像大家都更为熟悉的电脑游戏。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些都是我对混合团体比赛的粗浅了解。比赛双方的攻防转换着实让人眼花缭乱,运动员不仅要在场上比赛,交接换下在场边等候时也得随时等着教练排兵布阵再次上场。教练员也很忙,忙着举旗子向裁判示意换人,要想主动先换人,还得看谁举旗子举得快,同时脑子里还要想着派谁上。裁判员也很累,一局比赛3分钟,一场比赛有3局,不一会儿衬衣就被汗水浸湿。看到这我才明白,为什么场边很多裁判在坐着候场,原来是裁判也得频繁换人保持体力。正是这些新颖的规则和看起来有些“混乱”的场面,才让混合团体这个项目更有观赏性。

这片跆拳道场地有热血,有团队协作,有技战术,还有精气神儿,着实有点意思。(转自8月22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