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鑫用心用情铺就射手成长路

成都市射击射箭运动学校步枪队主教练刘佳鑫今年41岁,从1995年接触射击基础训练起,这个项目已陪伴他走过了30年。说起射击,刘佳鑫侃侃而谈。

刘佳鑫曾是一名步枪神射手。14岁那年,他进入射击队进行专业训练。但几年后,他发现有一片广阔天地更适合他——做一名射击教练。那时正是他从事射击的黄金年龄,转型做教练是否合适,刘佳鑫对此有一番理性思考,“一旦一件事情进入我的考虑范畴,我会思考适不适合做,当我认为适合做时,就不会轻易放弃。”

显然,刘佳鑫当时得到的答案是“适合”,他觉得自己适合做教练,之后的实践也证明,他是个好教练——在教练岗位上工作近25年,刘佳鑫培养出了世锦赛、世界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冠军,他的学生还曾打破一项世界纪录,至于他教出的全国冠军,更是不计其数。

训练中,刘佳鑫有一套始终坚持的理念,“我训练的运动员年龄跨度比较大,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在此基础上首先要尊重每个运动员,平等沟通,高高在上只会让自己丧失观察力和沟通力;其次要培养运动员的信心,善于发现他们制胜的关键能力,让他产生自信,这种自信又源于日常的行为习惯等因素;再次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形成主动训练的源动力。”有两个实例可以直观表现刘佳鑫的训练理念:学生在训练中向他请假,他会无条件答应,因为他认为运动员是自己训练的第一责任人,不参加训练一定有理由;运动员发挥不尽如人意时,刘佳鑫会想方设法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不挫伤弟子的积极性。

被问到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的角色,刘佳鑫只思考了一秒就给出了回答——垫脚石,“不管他遇到任何问题,我必须给他托住底,他能走多高,主要还是看他自己,我只需要在旁边静静地辅佐他、帮助他。”刘佳鑫向记者解释了“垫脚石”的含义。训练场上严肃的刘教练,生活中喜欢时不时给队员来点小惊喜,“有一天训练,一半的学生突破了自己的最好水平,训练结束后我对他们说‘中午吃完饭后就在食堂等我,有事跟你们讲’,结果我要讲的事情就是‘集合,大家到食堂小卖部去,每人拿一个最好的冰淇淋’,孩子们都很惊喜。”就这样,刘佳鑫和学生们慢慢建立起了信任。

刘佳鑫认为一个优秀的教练员需要具备全面的素养,这也是他为之努力的方向。第一是对项目特质及制胜关键的深度认知与掌控,第二是需要全面建立选材体系、训练体系、参赛竞赛体系,创新、创业精神也必不可少。“最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在关键时刻顶住压力,有上前一步的担当,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正向源动力。”刘佳鑫表示,“特别感谢国家为基层教练的成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成长路径。”

有人评价刘佳鑫有思想、有创新、有干劲。除了步枪队主教练的身份,他还是成都市射击射箭运动学校副校长。射击项目对稳定性要求极高,入门门槛相对较高,许多家长和学生望而却步,刘佳鑫和成都市射击射箭运动中心的同事们,一起在实践中摸索如何设置比赛项目能提高射击运动的参与度,他们最终探索出了从坐着射击到站着有支撑射击再到标准姿势射击的过程,使得选材标准具象化。另外,刘佳鑫还建议在启蒙阶段的训练中引入符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的有趣的体能训练课程,一节课中有一半时间练习射击,一半时间锤炼体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的初衷是,射击运动员首先是一个需要有生活质量的人,对身体的开发应该是多维度的,如果只是拿着枪训练,在初级阶段是十分枯燥的,学生不容易坚持。”刘佳鑫介绍道。

工作之余,刘佳鑫的爱好是写书法、养盆景,“一个盆景,也许一规划就是一生,有一些盆景可能需要两代人、三代人才能完成,你赋予它的思想和灵魂在你消失后还在延续,这是一种精神传承。”刘佳鑫感慨道。除此之外,他还对人工智能、大数据这类知识感兴趣,《人工智能》这本书他已经读了好几遍,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刘佳鑫希望把最前沿的科技运用到射击项目中,让射击项目搭上科技的快车,实现更好的发展。(转自8月22日《中国体育报》08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