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花”静静地绽放 ——记5届残奥会“九金王”刘静

近日结束的巴黎残奥会女子乒乓球比赛中,中国江苏镇江运动员刘静夺得双打5级金牌、单打1-2级银牌。自2008年北京残奥会首次夺冠以来,刘静在连续5届残奥会上共斩获9枚金牌、1枚银牌(其中女单4金1银),成为绽放在残奥会上的一朵“中国金花”。

“能代表祖国出战巴黎残奥会,我感到既骄傲又激动。正是通过乒乓球,让我变得很自信也很坚强。自强不息、超越自我,为梦想倾尽一切!”刘静说。

与东京残奥会相比,巴黎残奥会乒乓球比赛取消了团体项目,引入了双打和混双项目。刘静和队友薛娟跨级别搭档组成轮椅女双C5级,这是她们作为女双选手的第一次配对,“我们两个是从巴黎周期才开始配对,慢慢磨合。初期对外的比赛战绩并不是很理想,所以这次能最终赢下比赛,真的很开心。备战期间我们练得很刻苦,几乎是一天四练,付出了很多努力。”

命运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1989年夏天,十几个月大的刘静不幸感染脊髓灰质炎,下肢瘫痪、右手残疾,腰椎也严重侧弯。1995年底,在当地刚刚成立的“红十字会小儿麻痹症康复部——希望之家”,刘静接触到了乒乓球运动。起初她连球拍都握不住,最简单的颠球也只能颠十几个,绵软的胳膊在球台上磕磕碰碰,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但她很快爱上了这项运动,不分昼夜地打球。一段时间以后,运动给她的身体机能恢复带来了变化,球技也见长,渐渐地她在整个乒乓球房再也找不到对手。

2000年秋,“希望之家”迎来了一群在悉尼残奥会夺冠的大哥哥大姐姐。这场会面给12岁的刘静燃起了希望之光。“是他们给了我力量!”24年后的今天,回忆当年的情景,刘静仍然激动不已,“跟他们一起来的一位教练对我说,你可以的!要有信心!”

就是这样的鼓励,让刘静走上了艰苦而又甜蜜的乒乓球之路。夏天酷热难当,她挥汗如雨,常常汗流浃背,十几分钟就要喝一杯水;冬天来了,小手冻裂,肿得像馒头一样,一用力就钻心地疼,经常连球都抛不起来,可只要练起球来,就什么都忘记了。

2003年年初,刘静进入江苏省队。每天早上7时,她准时来到训练大厅,一练就是两个小时;下午3时,她又准时出现在乒乓球训练台前……回到宿舍,刘静的休息方式就是反复观看乒乓球比赛录像,琢磨别人的打法,如怎么发球、姿势如何移动、打球的落点等,然后不断地尝试进行正手、反手、抢攻、快攻的练习。当年9月,刘静首次代表江苏省队征战全运会,在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的单打比赛上获得第六名,入选国家队。当年11月,世界轮椅运动会在新西兰南岛城市克赖斯特彻奇举行。刘静一鸣惊人,取得了1金1银的成绩。2008年9月10日,北京残奥会乒乓球女子单打F1-2决赛在北京大学体育馆举行,刘静以3比1战胜意大利选手帕梅拉·佩祖托,为中国队夺得北京残奥会乒乓球项目第一块金牌,这也是她的残奥会金牌的“起点”。

由于长年坐在轮椅上练球,她的腰椎伤病不断,最严重时曾一年做了3次手术,最长的一次,恢复期就要半年。然而这些伤痛和困扰没能阻止刘静坚持训练的热情,她保持着每天早中晚三场训练的强度,这一训练习惯和节奏一直坚持到现在。每一块沉甸甸的金牌背后,都是无尽的汗水和泪水。回首5届残奥会心路历程,刘静说:“2008年9月第一次参加残奥会时年纪轻,一股脑只想着拼对手,就是奔着冠军去的。随着年龄增长,体能和竞技状态在下降,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控每一场球。过程做好了,结果不会太差。巴黎残奥会周期真的很不容易,感谢那个拼命坚持的自己。”

这些年,刘静参加了所有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的残疾人乒乓球比赛。肢体残疾,她所承受的伤痛和不便是健全人难以想象的,但与厄运抗争的坚定信念、在困难面前永不屈服的精神,造就了她超越常人的勤奋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更令人欣喜的是,经过长年的体育训练,刘静的残疾状况得到了改善。刚开始打球时,她是最高等级的1级伤残,到2008北京奥运会时她的残疾级别已经降至2级。“乒乓球改变了我的人生,使我更加自信和坚强,也更健康。”(转自9月12日《中国体育报》04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