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艰难创业岁月——陈文斌盼福建举重再创辉煌

  “敢担当、勇拼搏、谋创新、夺奥金”,从30年前传承至今的“川石精神”,成了福建举重人的精神家园。在12月30日举行的福建省举重协会会员代表大会暨30年专题报告会上,原国家男子举重队总教练、福建举重“奠基人”陈文斌带领福建举重人重温了“川石精神”和那段艰难岁月。

1993年10月,福建举重队在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上沉沙折戟、颗粒无收,还有几名运动员在挺举比赛中连续3次试举失败,代表团在回来的总结中把举重队当作了失败的典型。1993年12月,在福建举重队面临着项目被取消、队伍要解散的绝境时,年轻的教练员陈文斌不甘就此下岗,他向省体工队领导立下了军令状:“4年内拿回一个世界冠军。”就此,1993年12月成为了福建举重创业的新起点。

为了快速提高运动成绩,福建举重队在陈文斌的率领下,来到闽江口一个叫“川石”的荒凉小岛上,进行艰苦的封闭式训练。“没有举重馆,我们自己把岛上的旧营房改造了用;买不起煤,队员教练们自己去砍树枝;请不起杂工,每天要有两个运动员去给厨师帮厨;通水前用塑料布、面盆接雨水救急;在土路上挖地沟,在用水泥石料砌出双轨路;有队员被雷劈中过,遭遇过台风正面登陆……福建举重队克服一切困难,在这个封闭的小岛上排除干扰,‘死心塌地’搞训练。”简陋的举重馆墙上刷着陈文斌当年写下的全队誓言——勇拼搏、胸怀祖国,洒血汗、称雄天下!

光能吃苦是不够的,训练还得科学、创新,比赛才能有突破。陈文斌带领教练组对原先的训练方法和举重技术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与创新,“将传统的长课时、少课次的训练方法改变为多课次、精课时的训练。而且以高强度、大密度为重点来抓训练,这样的训练方法也成为当时全国举重界的一个重大创新。”陈文斌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96、1997年,王国华、万建辉先后打破世界纪录;1997年10月,王国华在泰国举行的世锦赛上拿到了福建举重的第一个世界冠军,真正兑现了陈文斌立下的军令状。随后的几年,福建举重队更加快了他们前进的步伐,1997年至2001年,连续5年6次取得全国锦标赛团体总分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石智勇为福建举重勇夺首枚奥运金牌永载史册,也从此开启了福建举重“届届奥运会有金牌”的新篇章。

红花还需绿叶扶。“教练员和保障人员舍弃小家,常年封闭在条件艰苦的川石岛上。教练员不辞辛苦地执教,后勤保障人员为运动员做好康复治疗,他们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其代表人物有领队刘朱同、队医郑书敏、后勤保障朱亮等等。”陈文斌表示,在福建举重金灿灿的冠军榜背后,吃苦耐劳、甘当人梯的教练员和保障人员是无冕冠军。

“回顾风风雨雨30年,还是心情很激动,有时候会哽咽,说不出话来。”2023年,陈文斌将福建省举重协会会长一职移交给他一手带出的福建举重首位奥运冠军石智勇,他很放心。“这一棒一定要交好,不能减速,更不能掉棒。福建举重基础雄厚,希望年轻人更加努力,续写福建举重辉煌的新篇章。福建举重要继续为中国举重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精尖人才,夯实后备力量,助力中国举重继续打遍世界赢世界。”(转自1月2日《中国体育报》04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