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第一位国脚赵书田——耄耋之年心系基层足球
“足球城”青岛走出过许多国脚,第一位就是赵书田。虽然今年已经85岁,但赵书田仍旧耳聪目明,高兴的时候还会唱两句评弹,谈起足球更是神采飞扬。
赵书田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年轻时是一位身体素质和技术俱佳的攻击手。上世纪60年代,以年维泗为代表的老一批国脚面临退役,新组建的国家队急需补充新鲜血液,赵书田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一席之地。如今赵书田谈到当年入选国家队并随队到欧洲训练比赛的场景,仍非常骄傲地说:“我是全票入选,毫无争议。”
虽然踢球的时代已太过久远,但赵书田对那些美好记忆依旧如数家珍,包括自己儿时踢球的画面,讲出来都很生动,“我们小时候就看到过年龄更大的人踢球。我们就自发去踢球、去玩,然后组队和别的队踢,不服就练,然后接着踢。这样也练出来了很多有特点的球员。”
赵书田不认同“千篇一律”过早扼杀小球员天性的训练方法,看到很多教练在一看到小球员拿球时就一味强调快传,他很反感。“从小一拿球就传,这样的球员能练出特点吗?再者,传球讲究的是什么时候传、怎么传、用什么脚法、传球的力量、传完了之后怎么跑,这些细节能表述清楚吗?”赵书田认为,教练非常重要,要知道怎么练,还要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训练说到根本就是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
对于“抢逼围”“高位逼抢”这些概念,赵书田说这些是基于从实战出发的理念,“三从一大”原则的精髓不能丢,训练的时候无球训练不能太多,训练不能没有对抗,足球是有方向的,这些都是训练中应该注意的。“每一次训练都要加上比赛环节,还有一对一对抗,这样训练才有效果。拿球就传,周围几米没人也盲目地传肯定是不对的。训练中要有逼抢,足球的本身就是一项强调逼抢的运动,这是最基本的东西。控球能力分为个人控球和整体控球,首先要拿得住球,无球跑动非常重要。小孩子在训练时就是要打好最基础的东西,懂得足球的本质,以后才有可能有特点。”
其实,赵书田所讲的很多训练原理,与此前许多到国内交流青训经验的足球高水平国家教练所传递的理念是一致的。
赵书田退役后,留在国家体委工作,负责曲棍球项目。虽然项目有所区别,但对于竞技体育的理解是相通的,中国曲棍球项目后来在奥运赛场取得优异成绩,有赵书田贡献的一份力量。退休之后,赵书田也有过在职业足球俱乐部工作的经历,但相比于做管理工作,他更愿意将自己对于足球的理解传递给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球员和教练。回到青岛后,经常能看到赵书田在青少年足球赛场上露面,很多俱乐部都邀请他当顾问。
正因为如此,当得知记者是专程来青岛了解基层足球发展情况时,赵书田非常热情。早早就在家门口等待,离开时特意送到楼下。通过对话,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赵书田对于足球有着深深的感情,对于家乡青岛亦是如此。
除了谈起足球时依然澎湃的激情,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赵书田热爱生活的态度。他会客的地方摆着茶具,放着评弹曲子,他说自己还会谈两下、唱两句。
已是耄耋之年,赵书田对于外界的情况仍非常了解,他感受到青岛足球近年来强劲的发展势头,青岛足协和各界对于足球的投入和工作的效果他都看在眼里,他说:“我主张的就是业余活动搞得越热闹越好,竞技体育就是越扎实越好。”(转自12月15日《中国体育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