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50后”遇上“90后”——许海峰、齐广璞两代奥运冠军聚会话传承



“从1982年第一次接触射击到1984年为我国赢得第一枚奥运会金牌,实际上只用了两年一个月……”

“我是5岁开始接触体育,2010年第一次登上世界冠军最高领奖台,但获得奥运会冠军是直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那时候我已经32岁,练了20多年体育了……”

这样有趣的对话、对比发生在10月4日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辉煌 逐梦—双奥之路中华体育文化展”展厅,中国首位奥运会金牌得主,“50后”许海峰和刚刚在北京冬奥会夺得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金牌的“90后”齐广璞共聚一堂,回顾夺冠历史,畅谈中国体育的发展与传承。

“从事体育项目之前,我在供销社工作,但凭借对射击项目的热爱和钻研,进步很快,夺得了一系列国内、国际射击冠军,1984年代表新中国参加了奥运会。”许海峰回忆说。

作为“小字辈”的齐广璞问:“实际上您练习射击项目时间并不长,是怎么在奥运会这样的赛场上保持心态稳定的?”

许海峰笑着说:“关键在于不要想太多,只要努力发挥出训练时的应有水平,很多事情是水到渠成的。”

不同于许海峰的“顺利”,齐广璞的体育历程则经历了更多坎坷——相比于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项目,我国男子项目起步较晚,一开始距离国际领先水平差距较大,但通过一代代运动员的不懈努力,最终还是实现了“弯道超车”,齐广璞自己也是用四届冬奥会的不懈坚持,最终实现了在奥运会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的愿望。

但无论是许海峰还是齐广璞,在追梦路上最深切的感受都是祖国的进步和强大。

许海峰说:“之前我捐赠给中国体育博物馆的观察镜,现在已经不使用了,过去因为是纸质靶,运动员每次设计后要通过30倍的观察镜了解自己的成绩,现在早已普及电子靶,运动员、裁判员、观众第一时间就能了解到比赛成绩,现在的运动员也能更好的条件下训练、比赛。”

齐广璞则说:“过去国内刚开始自由式滑雪训练的时候,还没有专业的设备,要从国外滑雪场报废的民用雪板中挑选能用于训练的,由于训练强度大,雪板质量也不好,经常一次训练就要用坏七八副雪板。但到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不但成为了我国的优势项目,我国运动员也可以身穿具有保暖功能的国产比赛服比赛,比赛现场甚至还搭建的巨大防风墙,帮助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中国队不但是赛场上的冠军,我们的办赛能力同样也赢得了世界赞誉,获得了另一枚‘金牌’!”

“辉煌 逐梦—双奥之路中华体育文化展”现场,就展出了许海峰1984年奥运会夺金时的运动服和观察镜,齐广璞也向中国体育博物馆捐赠了自己2022年北京冬奥会夺冠时使用的雪板。

体育不仅仅是赛场上的争金夺银,背后的故事往往是最好的教材。通过两位冠军“跨越时空”的互动,中国体育站起来、强起来的历程跃然眼前。不少现场聆听分享的观众表示,对冠军有了新的认识,对体育有了更深的了解。有观众在结束参观后对记者说:“中国强、体育强,希望体育精神永远传扬。”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