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不息 探索不止——张晔为保龄球付出热情收获喜悦

  作为一名保龄球从业者,张晔的履历可谓丰富。在运动员时期,他斩获多项国内外荣誉。成为教练员之后,他在中国保龄球自贡训练基地担任青训教练,又进入国家队执教,还作为裁判执裁过广州亚运会保龄球比赛。现在,他还是成都一家保龄球馆的经营者。20多年的保龄球生涯,张晔见证了世界保龄球潮流的发展和变革,亲历了中国保龄球的繁华时代,如今仍在用探索和热爱为中国保龄球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1997年,张晔在大学毕业后进入成都一家保龄球馆工作,就此结缘保龄球。也是机缘巧合,球馆里一位售卖保龄球用品的香港人邀请他一起经营保龄球专卖店,要把保龄球卖出去,就得先教会客户打球,而那个香港人有美国职业银级教练资质,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张晔的教练。

有了专业的指导,张晔进步很快,2000年的全国保龄球锦标赛,他以黑马之姿斩获1金2银,那枚金牌是全锦赛4天比赛的24局球里所有选手按总成绩排名产生的,是全能冠军,张晔彼时的实力和状态可见一斑。同年的首届全国体育大会,张晔独揽3金,自此声名鹊起。

2001年,张晔入选保龄球国家队,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东亚运动会。在接下来的7年里,他先后代表国家队参加了两次亚运会、3次亚锦赛和多次各类国际邀请赛。尤其是2002年,张晔在第17届亚洲锦标赛上夺得精英赛冠军,获得“国际保龄大师”称号。他还同队友获得了一枚双人赛铜牌,并在个人全能赛中排名第四。

那次亚锦赛折桂的经历让张晔至今难忘,“那场比赛在香港打,能在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心里非常激动。颁奖时,全场观众高唱国歌,我的眼泪不自觉地就掉了下来。”言及于此,张晔仍能切身体会到当时的氛围所激起的自豪感、荣誉感和爱国情。运动员时期的突出成绩也让张晔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都站火炬手,他把这称为“这辈子最值得炫耀的事”。“传递那天,感觉全世界都在看你,比拿冠军还要紧张。”张晔说,那种自豪和喜悦发自心底。

张晔活跃在赛场的年代恰是保龄球运动发生重大革新的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保龄球比赛有关的设备和器材,包括下油机、油、清洁剂、球道板、球等都发生了技术革新,从而引起了保龄球技术和打法的革新。那时国内尚无法应对,甚至很长时间没有新型下油机。2002年时,大家对新型下油机和下油方式还不熟悉,张晔尚能凭着天赋和适应能力拿下亚锦赛金牌,但随着各国对变革的跟进,张晔在国际赛场逐渐感到力不从心。

2006年多哈亚运会是张晔的一个重要节点,他和国家队一起备战了半年之久,但上了赛场仍感觉准备不足。原因在哪?还是因为下油机、油、球这些器材发生了变化,但当时国内却没有太多渠道了解这些,“到了赛场上,发现和我们想的完全不一样。”不仅如此,对手们在当届赛事中使用的球速度更快、转速更高,更具攻击性的新打法也让张晔感受到了差距。他意识到,中国保龄球需要在设备、理论、技术层面去追赶世界潮流。

2008年,张晔仍能够在全国锦标赛上独得两枚金牌,但他探索最新技术、追赶世界潮流的决心已不可撼动。他结束了运动员生涯,转而开始大量研究国外选手的比赛录像,进行技术和理论探索。

2015年,中国保龄球自贡训练基地成立,张晔担任青训教练,开始把自己探索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至今已为基地获得20多个全国青少年冠军。2018年,张晔进入国家队教练组,他得以把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用来改进国家队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另一方面,国家队外出比赛、交流也给了他近距离观摩学习国外运动员的机会。

在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男子保龄球项目中,中国队选手杜建超在单人赛中闯进八强,杜建超/王鸿波组合在双人赛中进入八强,队伍完成了赛前的既定目标。此前,张晔和两名参赛的男选手在广西柳州训练多日,他们从体能、技战术、适应赛制、调整时差、反兴奋剂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备战。

对于国内保龄球运动的发展,张晔认为首先要抓住青少年群体,而他也在身体力行。国家队集训结束后,张晔先是回到成都。自贡基地的孩子们结束了期末考试,他又开始着手规划基地的暑期训练。“看着孩子们从十一二岁到十八九岁,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非常欣喜、欣慰。”张晔说。(转自7月19日《中国体育报》04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