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为新周期积蓄能量——速滑国家训练营“夏为冬用”强强联手
6月2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短道速滑、速度滑冰以及轮滑运动员共118人出现在了位于北京老山的体育总局自剑中心击剑馆一楼,在备战米兰冬奥会的新周期中,速滑项目备战参赛任务将实现“强强联手”,既有李琰、梁林花、张忠奇、韩佳良为核心的北京冬奥会教练组为班底,又有体育总局冬运中心、自剑中心在备战组织、运动员日常管理、反兴奋剂教育、防疫管理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撑。
“自剑中心将发挥夏季项目中心优势,全力做好速滑国家训练营的备战备赛工作。”自剑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季道明表示。在开营仪式上,季道明介绍,作为体育总局系统第一个“双奥中心”,老山驻训基地除了得天独厚的环山公路可供训练,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场馆和训练设备设施外,还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热情务实的训练保障团队,有过服务多支优秀队伍的经验。
速滑中长组的备战任务放在自剑中心,也是因为自剑中心连续培养出了自行车项目的奥运冠军,而自行车与速滑在训练规律和方法上非常近似,有很多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国外优秀速滑运动员也普遍采用自行车和功率车作为训练手段。
在29日的开营仪式上,自剑中心和冬运中心相关责任人就队规管理、反兴奋剂以及防疫管理等具体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提早公布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除此之外,速滑国家训练营在训练上还将学习北京冬奥精神,发扬北京冬季奥运会周期制胜的经验,延续强化体能补短板、跨界跨项选人才、科技创新助力等成功备战经验的基础上,希望在新周期的备战上探索出一套提高速度滑冰体能和技能的训练指标和数据,创新速度滑冰的训练模式。为此,训练营特别邀请了北京体育大学田径学院、体能学院由院长带队的体能组,由北体大的训练学博士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组成的数据统计组,为每一个运动员建立数据档案、成都体育医院医生和生理生化教授和运动解剖等专家也参加训练营的保障和学术研究。
一系列创新的管理办法与训练手段,目的只有一个——期待中国速滑在米兰冬奥会上滑出更优异的成绩,滑向更广阔的天地。(转自7月1日《中国体育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