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北京冬残奥会着力打造舒适无障碍环境
冬残奥会上,一个舒适便捷、可达性好的无障碍环境,对运动员及其他残障人士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表示,从2016年筹办之初,北京冬残奥会与冬奥会就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的筹办原则,确保“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三个赛区一个标准
刘玉民介绍,北京冬奥组委在2018年9月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该《指南》是基于《国际残奥委会无障碍指南》和中国无障碍现行法规标准,同时参照了往届奥运会的无障碍指南编制而成,不仅注重场馆和设施的无障碍建设,同时形成从城市到场馆的连续无障碍环境。此外,我们还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技术指标图册》。”
刘玉民表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三个赛区的所有场馆和设施,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均严格落实这些文件的要求,“我们用统一的标准进行建设和交付”。
筹办期间,北京冬奥组委会还会同主办城市多次对场馆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了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同时总结经验,在设施建设当中力求完美。
无障碍环境全覆盖
赛会期间,北京冬奥组委秉承“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办赛理念,根据场馆参赛运动员的身体条件特点和实际需求,确保设施和通行无障碍。如设置主入口自动门、无障碍坐席、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淋浴间、无障碍坡道、电梯提示盲道、运动员更衣间、低位服务台、无障碍标识等,雪上场馆还设置了无障碍打蜡房、无障碍缆车系统等。运动员所到之处,均消除细微高差、增设防滑安全措施。
场馆内还设置了醒目、简洁易懂的无障碍引导标识,确保信息无障碍。为方便视障运动员清楚地了解相关事项,组委会还在反兴奋剂检查站、医疗诊所等位置专门配备中英文对照的盲文、大字版文本或语音提示。
为保障冬残奥会运动员的安全,赛道在冬奥会基础上,增加安全防护器材,如防撞垫、防撞条,对靠近赛道的灯柱、电箱、木制围栏进行安全防护处理,配备专人定期巡检。同时为满足和保障残疾人运动员的假肢、轮椅等辅具的正常使用和维护需求,设置标准的轮椅假肢维修间,配备专业技术团队提供保障服务,确保服务无障碍。
在硬件之外,北京冬残奥会还积极打造有温度无障碍的人文环境。刘玉民表示:“我们专门制定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残疾人服务知识手册》,对所有场馆团队及服务保障人员进行了无障碍理念、无障碍礼仪、沟通技巧、服务技巧、冬残奥会服务要点及主要残障客户群特点等一系列培训与演练。无障碍设施和无障碍服务做到相辅相成。”
形成可持续的无障碍遗产
同时,注重赛时需求和赛后利用并重,形成可持续的无障碍遗产。三个赛区所有场馆,均同步考虑了无障碍设施的赛时和赛后的双重需求。比如国家游泳中心的看台无障碍坐席及无障碍卫生间均相应增加了尺寸,将在赛后作为永久设施保留,最佳观赛坐席也留给残疾人等。所有场馆在赛后都将对公众开放,为更多的残障人士提供服务,希望以此带动北京乃至整个中国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和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
刘玉民表示,冬残奥会是短期的,但推动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和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长期的。“我们将进一步精益求精地做好相应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带给残疾人朋友安全感和幸福感。”(转自3月14日《中国体育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