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残奥会着力打造舒适无障碍环境——延庆赛区:最重要的是观念无障碍

作为北京冬残奥会高山滑雪项目比赛场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时产生30块金牌。如何更好地服务冬残奥会,如何让运动员及随队官员、媒体、观众等各个客户群在高山滑雪中心更安全、更便捷,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运行团队残奥整合经理刘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了能把工作做细、做精,刘杰和他的团队从细节出发,“同步筹建、一岗双责”。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主要的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卫生间等工程在北京冬奥会前就已经修好,并在转换期内进一步打磨。“我们要做的是把细节再完善。越细小的人性化考虑,往往对残奥运动员更重要。”刘杰说。

无障碍工作体现在方方面面,刘杰举例说,比如需要在雪面上铺木板和防滑垫作为无障碍通道;配备无障碍车辆,调整餐桌高度等可谓事无巨细。其中对于运动员休息室的改动最令他满意,“我们饮品垂直摆放方便运动员挑选,同时我们把每种饮品在每层单独排列,适应从轮椅到拄拐的各种身高运动员,这收到了非常好的评价。”

延庆赛区无障碍运行工作包含四个重点,即设施无障碍、信息无障碍、服务无障碍、观念无障碍,其中刘杰最看重的是观念无障碍。他向记者阐释,无论是冬残奥会还是日常生活,包容性和通用性应该是无障碍工作的真正追求。就如同眼睛近视需要佩戴眼镜一样,无障碍工作的出发点并不一定是对残疾人的特殊对待,而是在除设施等硬件改造外,将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到理念的软件上,让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人都能共享社会生活的美好。

延庆赛区的无障碍工作被国际残奥会专家看在眼里。国际残奥委会无障碍专家伊莱亚娜·罗德里格斯点评说,在往届冬残奥会中,残奥高山滑雪赛场的无障碍往往最具挑战性。北京冬残奥会的高山滑雪赛场是非常令人赞叹的。“比如媒体流线,即便使用轮椅,记者们在混合采访区也会感觉非常安全,这里的混采区是我见过的最无障碍的。”

罗德里格斯还说,北京冬残奥会除了硬件的无障碍,另一个重要遗产就是文化的无障碍。“让残疾人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在这方面)北京无疑给下一届冬残奥会的东道主树立了标杆。”这些积极评价也让刘杰感同身受,他表示,无障碍工作从另一方面讲正是综合国力、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体现,从这些意义上来看,近年来中国社会的表现无疑证明了这一点。(转自3月14日《中国体育报》05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