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扮靓北京冬奥场馆——科技点“水”成“冰”

“水冰转换”是国家游泳中心的最大亮点和创新基座,也是体育场馆可持续利用的“中国方案”。“冰立方”是冬奥会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冰壶场馆,世界唯一水上项目和冰上项目均可运行的双奥场馆,也是世界上首个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奥运场馆。这份独一无二依靠的是可转换结构体系以及可拆装制冰系统等技术的创新应用,转换过程大致分为5道工序,即放空池水、搭设钢架和支撑结构、铺保温层和防水层、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以及制作冰面。通过三次转换实战,“水冰转换”的冰场结构施工时长从45天压缩至20天,加上后期制冰环节,30天即可交付使用。

改造完成后的国家游泳中心不仅功能增加,更实现建筑的智能化升级。增加膜结构空腔自然通风,夏季开启自然通风降温,冬季蓄能降低场馆热耗。拥有4000多个传感器的楼宇设备管理系统将有效控制和监测场馆室内的温度、湿度等变化,确保冰壶赛道冰面温度达到-8.5摄氏度,冰面1.5米处温度始终保持在10摄氏度,且比赛区域不受空调气流干扰,在任何一种湿负荷条件下露点温度保持在-4摄氏度。在满足冬奥会冰壶比赛提供完美环境的同时,为观众区提供舒适的环境,将看台观众区温度控制在16至18摄氏度。

由于赛场与观众席处于同一空间,如何用无形的“屏障”分隔不同的温度区?“冰立方”冰壶场馆改造项目经理刘军揭开谜底:“通俗地说,通过‘正负压’技术在冰场上部和观众席之间形成‘空气弧’,将冰场‘罩住’,从而分隔开比赛环境和观赛环境,”“冰面温度通过制冰机、制冰管中的冷媒调节,冰面上方1.5米处温湿度由外围制冷机、除湿机、空调机组相互配合调整,再通过布袋风管送风到场馆内,观众席温度通过座椅下送风口控制。”“一馆三温”的背后既是科技也是“以人为本”。

不仅如此,国家游泳中心还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创造性应用“冰壶曲线轨迹捕捉”技术,大大提升了观赛体验,并能够辅助运动员观察和判断。赛场东侧看台170平方米的大屏可以以真实尺寸展现4个大本营的实时画面,运动员掷出冰壶的同时,大屏上会实时绘出一条曲线,这就是场馆运行团队正在测试和完善的“冰壶运动轨迹捕捉”技术。“场地是平面的,通过树立起来的大屏,我们在场馆内创造出一个‘折叠空间’,能够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场上运动员的战术,这项技术也将帮助运动员进行赛后分析。”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介绍说。(转自2月9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