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运会地掷球关键词:温暖

  地掷球项目是十四运会开幕之后进行的四个群众赛事活动中,唯一有室外小项的项目,西安接连的雨天对地掷球草地滚球项目开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比赛裁判长袁强介绍,除非出现大面积积水情况,一般不会停止比赛。就这样,在淅沥的雨水中,赛场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开始了不间断的“除水作业”——几乎每次攻防间隙,志愿者、工作人员都要用特质的木推推水,一场比赛下来“运动量”几乎要与参赛运动员齐平。

  赛场上全力保障之外,在运动员到场、退场期间,暖心的志愿者、工作人员们还会排队举起雨伞,搭建出一条“无雨通道”,让运动员顺利通行,这一画面也被媒体记者捕捉、发布,仅国家体育总局官方抖音号24小时内这一主题短视频点击量就破百万。

  比赛结束时,两枚金牌获得者、山西运动员苏辰向志愿者、工作人员竖起大拇指,说:“你们是最暖的!”

  “暖”的又何止是志愿者、工作人员?地掷球项目的参赛者,平日里也都是项目的教学者、推广者,比赛间歇,组委会、竞委会就组织开展了多次地掷球普及教学活动,“学生”包括记者、志愿者以及赛场保障人员。

  前几天还在赛场拼搏的陕西队队员王杨,如今则化身老师,细致耐心地向记者、医务工作者、交通保障人员教授着技术要领,她的本职工作是西安体育学院教师,教课,尤其是让更多人了解地掷球、喜欢地掷球、参与地掷球早已成为习惯。

  王杨说,地掷球项目首次进入全运会,不但让运动员有了更好的展示平台,也给了项目很好的推广机会,希望全运会后,还能延续地掷球的热度,让更多人感受到“快乐掷球”的魅力。

  参与体验的记者、医生、班车司机也从不同角度谈了参与的感受。

  《工人日报》记者付子晴说,地掷球是一项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好运动。

  西安市第二中医医院医生田媛说,地掷球基本动作可以锻炼肩、肘、腰以及肌肉协调能力,很适合中老年人。

  媒体班车司机赵有福则说:“以后有时间也会带家人、孩子一起体验。”

  置身十四运会地掷球赛场,一个深切的感觉是,地掷球人就像一个大家庭,场上是对手,场下则是相互鼓励、相互提升的挚友。经常能看到来自不同身份的运动员一起为一名选手加油欢呼,也有不同省份的运动员会充当热身时的捡球、摆球志愿者。

  也或许是因为这份“温暖”,让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地掷球项目在中国生根发芽,并成为全运会比赛项目。上海草地滚球项目参赛者王莉莉已经60岁了,结束比赛后,她对记者说:“下届全运会,我还来!”(转自9月28日《中国体育报》05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