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赛车运动热点关键词

1、F1是赔还是赚
2004年世界一级方程大奖赛首次登陆中国,掀起商业、时尚浪潮。在媒体、商业的狂轰滥炸之下,多数国人不一定知道F1有多少支车队,但肯定知道“F1里有个舒马赫”。
F1中国大奖赛三天赛事总接待26万现场观众,创中国单项赛事观众人数之最,同时也成为2004年F1全年度现场观众最多的赛站之一。上海大奖赛的各项组织工作为海内外赛车界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和良好的赞誉,但也留下了“F1是赔是赚”的争议话题。
上海花巨资建赛车场,目标肯定不是赛车场盈余,而是它为城市带来的多方效益。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F1中国大奖赛一周内社会经济GDP增值为25亿人民币。上海的高档酒店成为最大受益者,如上海的金茂君悦酒店,9月份1700万的营业收入刷新了在APEC时的历史最高单月营业收入。F1谁赔谁赚,参与者心知肚明。
2、 外援风波
2004年中汽联在拉力赛上推出了“外援(有限)引进”政策,允许每支车队有一对外援参赛。由此引发了各车队“争聘外援之风”。
佳通、咳速停“洋务运动”动手早,成绩迅速窜升前两位,原来的“龙头老大”红河车队想在北京赛上打翻身仗,花重金请来了瑞典新秀,结果被人举报是FIA公布的种子选手。
红河喊冤,中汽联调查:是信息不畅、国际汽联公示信息我们获取滞后所致,给予平反。而中汽联为杜绝“红河外援风波”再次发生,修补了规则。
外援风波已平息,但各车队争聘外援之风,还是给车队后备人才培养、本土优秀车手的利益带来一定冲击。
3、 中国车手离F1有多远
“谁是未来中国的F1车手”、“中国车手离F1还有多远”、“谁离F1最近”是这一年媒体最热衷炒作的话题。
目前在海外深造或在国内练兵的有这样几位:征战德国F3的华裔车手董荷斌、参加英国雷诺方程赛的程丛夫、效力意大利雷诺方程赛普莱玛车队的江腾一、香港车手李英健、詹家图以及参加过意大利F3000培训的刘洋、王超等。
现在谈论他们何时进入F1,为时尚早。即便是商业的考虑、资本的力量让这些有潜质的车手提前进入F1,也有马来西亚华裔车手熊龙这样的“前车之鉴”。
谈论他们的未来,不如更多关注他们的现在。
4、 中国元素
F1车队的日子难过,一心想迈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想到了要在F1上增添“中国元素”。
具体行动就是:某家公司声称参与F1捷豹车队的收购,并把它打造成“F1中国概念车队”。所谓的“中国元素”最初是“中国之队的名称与车身上的五星红旗”,操作受阻后又借助一家媒体诠释:成为车队股东后,中国人将成立车队设计室、中国技师参与风洞实验……从此杳无音信。
国际并购多艰险。即便如此,我们仍要祝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一路走好。
5、 走出去
2004年,中国车队、车手开始频繁出现在国际赛场。除了达喀尔越野拉力赛、欧洲各国的雷诺方程赛上飘扬起中国的五星红旗,这一年还有上海大众333、河南万宇车队分别参加了澳大利亚的世界拉力锦标赛和印度的亚太拉力赛。其中,上海大众333车队两辆参赛的POLO赛车取得N2级别冠亚军,创造了中国车队在海外参赛的最好成绩。
可以预料,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未来还会有更多车队、车手走出去,在国际大熔炉里“淬火成钢”。
6、车王挑战赛
“车王”,名字听起来霸气,很受车圈人士喜爱。既然这么受用,不少地方开始出笼组织各类“车王挑战赛”,颇具影响的有:浙江车王挑战赛、东北越野车王争霸赛、“无掌车王”自驾车挑战珠峰……
好名就怕滥,叫多了,反让人有“占山为王”的感觉。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