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04:中国田径 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

中国田径的2004年充满了传奇色彩。作为竞技体育中的传统大项,田径在这一年里虽然距遍地开花还有很长很长的距离,然而,年轻力量的涌现却让我们不止一次地感受到了中国田径蕴藏的潜力。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片段发生在雅典,以刘翔的历史性突破为主线,中国田径一举实现了梦幻般的跨越。
创新改变的不仅是历史
2004年8月,52名中国田径选手参加了第28届奥运会31个小项的比赛,与以前相比,是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田径选手夺得两枚金牌、一个第4、两个第6、一个第7和两个第8,不仅超额完成了赛前预定的作战目标,而且创造了中国田径选手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而轰动世界田坛、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我国年仅21岁的年轻选手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以舍我其谁的气概,力压各国选手夺得金牌,并平了12秒91的世界纪录。中国人、亚洲人、黄种人在世界男子田径运动直道项目上的历史因此被改写。
刘翔在2004年的一系列爆发始于3月份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刘翔先是在男子60米栏半决赛中以7秒46打破了由他自己保持的7秒51的亚洲室内纪录,决赛中刘翔再进一步,以7秒43的成绩将亚洲室内纪录再次改写,赢得世界室内田径赛的亚军头衔。5月份,刘翔在大阪举行的国际田径大奖赛中再次爆发,以13秒06的成绩打破男子110米栏亚洲纪录并夺得冠军,首次在同场竞技的情况下击败世锦赛三冠王、美国名将阿兰・约翰逊。从此,刘翔与阿兰・约翰逊的对抗成了男子110米栏的头号主题。只是在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却成了这个项目的惟一主角。“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阿兰・约翰逊只能无奈地趴在栏架下望着对手绝尘而去,男子110米栏从此进入“刘翔时代”。
然而刘翔的突破绝非偶然,技术的不断完善、训练手段的创新、比赛观念的改变、科研手段的全方位跟进等等一系列因素,为奇迹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突破一举打破了只有白种人和黑种人在短距离直道项目上可以称王称霸独具天资的迷信,对启发和推动其他项目的发展,意义深远。
女子长跑重拾自信
中国女子中长跑早在11年前的斯图加特世锦赛上就掀起了一股红色风暴,不过在最近几年里,女子中长跑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低潮。雅典奥运会上,年仅20岁的邢慧娜在女子10000米比赛中,突破非洲选手的重重包围,以30分24秒36获得冠军,“东方神鹿”再现雅典,中国选手在女子长距离项目上重新找回了自信。
假如不是孙英杰在奥运会前的备战中受伤,中国田径在2004年度完全有机会冲击更好的成绩。1996年王军霞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摘金夺银时完全是单兵作战,而在雅典奥运会上,邢慧娜和孙英杰则是联手出战5000米和10000米的比赛,虽然孙英杰最终未能取得奥运会的奖牌,但是她在2004赛季的表现,仍然是中国田径的一个亮点。特别是在雅典奥运会结束不到50天的时间里,孙英杰连续参加了四次国内外的重要赛事,在四次比赛中6次出场夺得6个冠军,其中,10月初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半程马拉松世界锦标赛中,孙英杰以1小时8分40秒的成绩夺得女子组冠军,10月中旬,她又在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以2小时24分13秒的成绩成功卫冕。孙英杰和邢慧娜的并蒂争艳,将使女子长跑项目的竞争力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历史难题”初现破解希望
在田径的46个项目中,中国田径积压了不少“历史难题”,比如竞走选手屡遭重罚、三级跳远全国纪录沉睡23年等等,可喜的是,在2004年,许多难解之结终于出现了松动的迹象。
在2004赛季,中国竞走从技术、裁判等角度多管齐下,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再没出现选手被大面积罚下的现象。在以往大赛当中,中国竞走屡屡成为裁判重罚的对象,从悉尼奥运会刘宏宇被罚下,到2003年世锦赛7人参赛几乎被罚得一干二净,中国竞走长时间受到技术动作不被国际裁判认可的困扰。然而,5月初在德国举行的第21届竞走世界杯赛中,中国队连夺男女20公里比赛的两项团体冠军。虽然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竞走无缘奖牌,然而男选手的进步有目共睹,虞朝鸿获得了男子50公里竞走的第四名。中国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已经被国际裁判认可,从而让我们对竞走项目的未来更有信心。
男子三级跳远也于2004年灵光一现,在5月份举行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当时还不满20岁的小将李延熙,一举跃过了17米09的距离,向邹振先23年前创造的17米34的全国纪录又逼近了一步。另外,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杨耀祖一举闯入了男子200米的第二轮,成为第一个进入奥运会男子200米比赛第二轮的中国人,在类似的弱势项目上,即使点滴的进步都不乏激励价值。
当然,中国田径在2004年里值得回忆的远不止这些。但是正如田管中心主任罗超毅所言,虽然在2004年田径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是从目前来看,整体水平依然不高,特别是在影响力巨大的除男子110米栏之外的短距离项目上,中国与世界最高水平之间差距巨大而明显。在新的一年,中国田径运动仍然有许多历史难题尚待求解。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