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赛车运动苦心经营二十年,现已形成拉力、场地、越野、卡丁四大系列赛。
2005年中国赛车稳步前进,基础赛事、顶级赛事苦、乐不均,呈现“一半冰山,一半火焰”的格局。
拉力赛 上演“外援大战”
拉力赛由于东风雪铁龙北京海驾退出、一汽-大众北京庆洋成绩低迷,1600CC组原有的“三大厂商品牌竞争”,变成了上海大众333一家独霸,采用三菱、富士等大马力进口赛车的N组竞争便成为今年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最大看点。
2005年所有赛站的N组冠军均由佳通、咳速停、红河外援车手全部包揽,花重金聘请外援,成为各支车队倾心投入的重点。红河在引进外援上先苦后甜,凭借亚太新科状元威利玛凯与本土车手徐浪的出色表现,夺取年度总冠军。同样,咳速停因为外援意外失手而丧失有可能获得的冠军。
外援主宰中国拉力赛,也悄然改变着中国拉力赛的竞争格局。2005年年末,中汽联取消了“外援不得是国际汽联种子”选手的限制,更引发赛车内部对车队经营成本、生存处境的担心。
场地赛 规则变更带来精彩
场地赛借助一级方程式为代表的顶级国级赛事的带动,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主打项目量产车1600CC组规则这一年进行了较大调整,单回合、进站换胎……让比赛变得更加刺激、精彩。
昔时场地赛的霸主――威豪车队由于内部人员、参赛车辆的变更,威风不再,1600CC组冠军争夺主要在上海大众333与刚刚转入场地赛的东风雪铁龙北京海驾之间展开。上海大众333在改装上采用的是激进的“休克疗法”,东风雪铁龙北京海驾实施的是稳步过渡政策。最后是本身受资金困扰而采取保守政策的北京海驾车队凭借车手王少锋、周勇稳定发挥,赢得了车队、个人双料冠军。
过去由香港“卢氏两兄弟”垄断的2000CC组的锦标,2005年由于有基亚、华龙等一批香港车队的加盟,赛事锦标最后由基亚、卢氏778、华龙三家瓜分。
基础赛事 门可罗雀车马稀
康巴斯方程赛的年度冠军毫无悬念地落到了没有竞争对手的、上届冠军陈旭之手。因为没有找到赞助商,陈旭去年再回康巴斯“复读”一年,与他同班的不是年龄比他小一轮的少年车手,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明星车手。
国内一些赛事推广者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国赛车运动基础太薄弱,可选拔的人才太少。中汽联2005年5月在珠海搞A1选拔赛,来的八位选手。A1中国队本可用三个指标,结果只选了两位,其中一位还未满18,参加A1大赛年龄不够只能充当看客。
后备人才严重短缺,在基础性赛事――全国卡丁车锦标赛中表现更为明显。2005年全国卡丁车锦标赛最后收官战――深圳站,来了11支车队、80位车手。与最鼎盛的1999年30支车队、130人的规模相比,这一数字已是大大萎缩。2005年卡丁车全锦赛共设三水、深圳、上海、深圳四站,从举办地分布看:中国卡丁车已完全丢弃了北方阵地,完全退守南方市场。
中汽联致力推动的全国短道拉力系列赛,运作了三年,前年计划推出的六站比赛也只完成了一半。
这些现象表明:国内对基础性赛事的培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还任重道远。
低门槛赛事寻求突破
在低成本、低门槛赛事的开发方面,中汽联的场地越野赛、上海大众333俱乐部推出的POLO杯挑战赛在2005年里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由中汽联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05年,在中汽联注册的越野车队有72支,比2004年增长了80%;举办了11站场地越野分站赛。在2004年、2003年这个数字分别是8站与5站。参与人数、覆盖地域、场次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旨在打造百姓车王的普及性赛事――POLO杯汽车场地挑战赛也在2005年里受到了广大汽车爱好者的热烈追捧。在上海天马山举办的六场分站赛,报名参赛的近百名车手不仅限于上海当地,还有来自广东、辽宁、湖南、四川等长三角以外地区的。通过POLO杯比赛,获得D级临时场地赛执照的车手达近百名。这一支车手预备队为中国赛车界补充了新鲜血液。2005年韶关亚太拉力赛1.6升组季军的汤树彦就是从POLO杯挑战赛中打擂产生的新秀。
为“没有赛车经历”的普通驾驶者而设立的POLO杯已成为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的选秀场,民间车手登上全锦赛的第一阶梯。可以说,2005年POLO杯挑战赛,为汽车运动的普及与推广做了成功性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