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学生运动会7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落幕
全国中学生运动会7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落幕,本次运动会虽然只有9个大项的比赛,但运动会总规模超过5000人。这么大规模的比赛,需要很多专业、标准的运动场馆,而本次大赛除了使用了包钢游泳馆和包头市奥体中心体育场外,其他13个比赛场地全部设在中学、大学里,而包头市的8所中学——包头一中、四中、六中、九中、三十三中、北重三中、包钢一中、一机集团一中等承担了其中的大部分比赛任务。
在包头,中学拥有现代化的标准运动场馆是一个普遍和不新鲜的现象。而更有意思的现象是,重视体育工作的包头,教育水平在内蒙古自治区独树一帜,包头的教育是德智体平衡发展的教育,体育在其中又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体育促进智育
今年高考成绩揭晓后,人们惊喜地发现,包头学生分别包揽了内蒙古自治区文理科的前两名,包头只占全区8.5%的高考考生在自治区高考各项指标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更可喜的是,这些成绩并非集中在一个学校上,而是遍地开花。
本次中运会的女子排球比赛在包头一中体育馆举行,这座多功能体育馆建筑面积2259平方米,可满足排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赛事和训练要求,而比体育馆更让人惊喜的是,这里有一支有31年历史的优秀女排。算上本届的卫冕成功,包一中女排是三届中运会冠军、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亚军,是内蒙古乃至全国基础教育体育工作的一个品牌。他们31年来一手抓文化课教育,一手抓运动训练,走出了一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发展特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全面育人的体育训练之路。
体育为包一中赢得的不仅仅是一个个荣誉、一面面金牌,还有一种顽强拼搏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表现在赛场上,在生活中、学习中都有。女排队员们在包一中有自己的自习室,平时她们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上自习,而到寒暑假或周六、日别的同学休息时,她们训练完就会在那间自习室上自习,出去比赛时,她们也要把书带上,有空就看书学习。包一中主教练郝振生是女排的创建人,31年来带领一批又一批队员参加了大小上百次比赛。他的队员不仅在运动场上生龙活虎,在文化课学习上从不不落人后,建队31多年来毕业的近100名队员全部升入全国重点高校或被国外大学录取。
体育助力德育
体育,不仅促进和提高了包头的文化课教育,对培养学生品格、修养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包头市教育局局长鲁性瑜说,包头学生的成绩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理念的胜利。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何成保曾说,“每想起包一中排球队的女孩子们在场上奋力拼搏、在场下文静有礼的样子,我就不禁感慨,教育的状态就该是这样的,我们的青少年就该是朝气蓬勃而又彬彬有礼的。”他所见的包一中女排队员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修养就是“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学习最努力、训练最刻苦、品行最优秀”不仅写在包一中女排自习室后墙上,也落实在她们的每一天。
育人要育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生动活泼的德育工作是包头教育的亮点。而体育在其中的角色独特而不可或缺。包头不光只有女排,包钢五中的男排、包六中的女篮、三十三中的男篮、包钢一中的足球、一机一中的网球、铝厂中学的毽球、包四中的田径都可圈可点,在内蒙古也是赫赫有名,这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品德得到了内化。
在北重三中,德育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体育节、春季远足等文体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感恩,现代舞健身活动小组等社团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发挥其特长,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包九中有针对性地开设了54门校本课程,其中在高一开设了舞台表演、高二开设国际象棋,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展示的舞台,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本报记者 蒋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