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泳坛新人辈出团队精诚合作共创辉煌
诚然,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主体,但只有教练、队伍、体校每一道“岗哨”守土有责,方可成就孙杨、叶诗文们。“浙江创造”背后,依靠的是教练员团队、科医保障团队、管理团队的通力协作,“众人拾柴火焰高,十指包拳力千斤”,众志成城、众擎易举。
孙杨在夺冠后,面对记者“你认为自己是天才”的提问时,很无奈地笑答,“我不是天才”。他说,成功靠的是自己的顽强刻苦与团队的强大支撑。从7岁开始练游泳,他走过了整整14个年头,每天的训练量保持在万米以间。孙杨都记不清了,究竟是五年还是六年没回家过年。这些都算不得什么,尤其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度腰上有伤,必须打封闭、贴膏药,经常是膏药黏着尚没有长好的新肉一同撕下来,疼得咬牙切齿。在母亲杨明的印象中,只要一提到“儿子吃过的苦”,眼泪就吧嗒吧嗒淌下来,“听说西芹榨汁营养不错,有段时间天天榨了送到队里。我也尝过,浓得发苦,难喝极了。但为了补充营养,儿子每次都是闭了眼仰起脖子一口喝光。”
在省人民大会堂的庆功表彰大会上,孙杨发言时一度哽咽落泪:“我要特别感谢两个人,一个是我的教练朱志根,另一个是我的队医巴震。”是啊,朱志根指导就是他的另一个“父亲”。为备战伦敦奥运会,罹患严重的糖尿病、淋巴长期肿大的他,三次推迟手术,四次带队赴澳大利亚训练,除了当好教练,老朱还是运动员们的保姆、厨师、按摩师。前几年,有次朱指导正带队在高原训练,老家传来大哥过世的噩耗,他早年丧亲,长兄如父,这个悲情不啻是晴天霹雳,即使这样还是没有及时赶回奔丧。
如果说朱志根是另一个“父亲”,那么启蒙教练娄红梅就是孙杨另一个“母亲”。娄教练有个习惯,孙杨在泳池里游多少个来回,她就在岸上跟着走多少个来回,唯恐漏掉哪怕只是一个细微动作的指导、纠正。即使在家人眼里,娄红梅也算不上是“巧妇”,但她却愿意花费一个通宵、自己琢磨用各种食材为孙杨熬制补品。
叶诗文也一样,享受双重的、浓得化不开的父母之爱。她的省队教练楼霞、国家队教练徐国义是一对夫妻。更巧合的是,1992年,楼霞是浙江游泳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选手,以零点几秒之差与奖牌擦肩而过;二十年后,她的弟子用两枚金牌弥补了这个遗憾。楼霞、徐国义把16岁的叶诗文视为己出。五年前,当楼霞把手大、脚大的叶诗文招至省队时,这个“小不点”是所有队员中年龄最小的。吃喝拉撒睡,没有一样不让楼霞操心。训练中,把叶诗文特意安排在边道,以便时时刻刻关注、关照。后来,小叶子进了国家队,虽然把“接力棒”交给爱人了,但楼霞还是放心不下。天气的每一点细微变化,都让楼霞格外地担忧小叶子,她都会通过手机短信、QQ、微信及时提醒。事实上,楼霞更需要这种关心、关爱。三年前,她患了心脏病,两年前动了手术。患病的这几年,大多数时间爱人不在身边,她独自一人撑着。就连动手术时,徐国义也是带着队员在高原训练……对于这些,这对夫妻从无怨言,徐国义的口头禅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比起教练员团队,无论是科医保障团队,还是管理团队,更是无名英雄。在冠军之师诞生的历程中,他们都是忠诚的、敬业的、无私的“岗哨”。巴震是孙杨科医保障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在四年的伦敦奥运会备战周期,他跟随队伍东征西战,与孩子待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浙江体科所的杨红春博士,参与游泳队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长期在杭州、北京两头奔波,最后八个月一头扎在国家队寸步不离……正是每一位“岗哨”的呕心沥血,才得以共同开创出冠军之师前进的康庄大道!
(黄 维 宋剑波 程士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