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入F1世界的马青骅 追梦开始的第一步

    在F1中国大奖赛落户申城8年后,25岁的上海小伙马青骅“一马当先”,终于推开了F1这扇大门。父亲马强云感叹:“青骅在赛车世界已经磨砺了16年,这一天的到来,也算是水到渠成吧。”
    马青骅的驾车天赋早在儿时已经显露。曾是司机的父亲马强云记得,“有一次我把青骅抱在驾驶座上,我踏离合器、油门和刹车,他打方向换挡。没想到,这孩子竟完全没有陌生感。”
    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父母带着孩子走进了卡丁车馆。起初小青骅并不愿意开,妈妈哄他比比谁开得好,小青骅这才同意了。结果妈妈撞上了墙,而小青骅从此迷上了卡丁车,那年他刚8岁。
    马青骅还玩足球和台球,他曾在一家少儿足校接受训练,还是小学足球队的前锋。但比较起来,小青骅似乎更爱赛车,喜欢那种控制感。马青骅记得,10岁的生日愿望就是成为F1车手。1997年,南京举行卡丁车比赛,第一次参赛的马青骅就拿了冠军。开明的父母发现了儿子的兴趣所在,便鼓励孩子继续练习卡丁车,他们也倾注了心血。12岁时,不负众望的小青骅获得全国卡丁车青少年组冠军,并开始向更高的赛车训练迈进。
    说起儿子的今天,马强云说:“从8岁到12岁,几乎每个周末,我们都陪着青骅来回4个多小时去训练。”他觉得儿子能在赛车路上有所作为,15岁后,每周末都去学校接儿子,连夜打“飞的”去珠海练车,周日晚上再回上海。“半小时一节课1500港币,青骅一天练8节。加上来回机票、食宿,按当时的汇率,去一次要3万。”可他们觉得这钱该花。同时,他们还鼓励儿子要懂车,就要动车,多和技师交流,了解车的构造。马青骅便自己动手组装及修理卡丁车,随后几年里,他常参加一些国外比赛,休息之余,就跟技师们学修车技术。
    2004年F1第一次来到上海,马强云带青骅参观一支车队工作间。还不满17岁的他指着散发着金属光芒的赛车说,“早晚有一天,我会开上这个车的!”
    “他谈起汽车,就非常兴奋,就像女孩子看到漂亮衣服。”车队的西班牙工程师曾这样形容马青骅。和工程师例行交流时,马青骅总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车队去南非,大多数人在房里吹空调时,他却围着车队工程师,不停地问问题……
    为了心中的梦想,马青骅严格自律。F1对车手体重非常敏感,精确到了“克”,青骅也有专门的菜单,作为整个训练计划的重要部分。“红烧肉是一道名菜,但它对运动员来说不够健康,包括冰激凌等甜品,需要自觉克制。”
    成为F1首位本土车手,马青骅说:“F1是我追梦开始的第一步。”他期盼着2013年的F1中国大奖赛上,能在家乡的赛道上驰骋。

(平  萍)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