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F1之约中国赛车运动进入新的发展期

    走过十个年头的F1中国大奖赛,迎来极为火爆的一次。三天比赛,累计有19万人次的中外观众现场观看了F1排位赛和决赛。全球超过20亿人次的电视观众,通过150余家电视台观看了本站赛事。
    与F1结缘十年,经过十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国赛车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培育真正的车迷

    从2004年首届至今,F1中国站品尝了办赛初期的新鲜与甜蜜,经历了这些年的走低与艰难,如今“上”赛道已蜚声中外。
    第一年场面火爆、一票难求,蜂拥而至的人潮让人一度以为,F1能在中国出现全新的市场。久事赛事营销总监杨亦斌认为,“当时大家都好奇,抱着看热闹心态,图个新鲜。”此后两三年,比赛售票变得困难,2007年观赛人数跌至15万人次。2008、2009年票房跌入最低谷,上座人次只有13万。2010年至2012年,票房逐步回暖,去年超过18.5万人次。今年票务销售又好于去年,在现场售票点,排队购票观众络绎不绝,380元至780元四档看台票全部售罄。其中90%的观众是自己购票,市场培育初显成效。
    连续多年推广,F1的车迷群体开始聚集培育。近几年,观众年龄跨度从13岁至60岁,占比例最高的是24岁至30岁的青年。现场出现了很多情侣、夫妻及一家三口观赛的场面,正赛日看台人头攒动,塞得满满当当。观众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成熟,大多都有自己喜欢的车队和车手。火爆场面的背后,透露出浓郁的F1赛事氛围。

市场还有待培育

    F1中国大奖赛走过十个年头,很长一段时间提到F1,就绕不开盈亏问题。久事赛事总经理姜澜说,要思考的是, F1到底给上海带来了什么?
    姜澜认为,政府决策引进F1并不期望它简单成为一个盈利赛事,而是希望F1成为一个辐射更多行业、盈利更多的赛事。“
    2011年,水景广场首次引入近2000平方米的活动体验区和美食广场,吸引众多企业入驻。今年,水景广场扩大至30000平方米,辟有高端展示区,品牌更加多样化,不少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并尝试了“体旅结合”。
    姜澜强调,F1赛事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满足车迷观赛的需求,还成为政府和企业对外宣传的窗口,成为提升品牌和商业价值的平台,拉动了汽车产业及金融、商业、旅游、会展等服务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带给整个城市的真正效益。

赛事文化培育还需时

    这十年,随着F1的到来,赛车发展已在提速,上海一年举办国际顶级赛事,全国汽车、摩托车赛100多场次。马青骅第一次参加练习赛,他的名字无疑是F1在中国推广的重要元素。传播汽车文化,中国F1赛车文化初步形成。
    赛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展示区、休闲区里到处可见手拿车队旗帜、身披车手国旗的车迷。体验到F1赛车文化的特有魅力。赛场周边的交通疏导、外场展示区的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也越来越专业。
    当然,跟赛车环境成熟的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这与中国赛车运动根基尚浅不无关系。F1老板伯尼表示,非常希望F1能够永远在上海举办。如果拥有汽车制造商背景的车队愿意在中国做更多推广,一定能促进F1文化在中国的推广。
    畅想未来, 下一个十年更值得期待。

(平萍)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